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1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福州大学形势政策课第六组2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3柴静,著名传媒人,前央视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曾长期制作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获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1、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2、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4陈吉宁,2015.02任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研究成就】2001年和2004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环保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2000年至2005年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污水回用技术、政策和规划研究”等重大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国际预测环境变化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议程委员会委员,以及环境未来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等多个国际专业学会和中国环境学会环境技术分会主任等多个国内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理事,是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让企业懂得守法不是高要求,是底线,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敢于碰硬,形成高压态势。5环保等执法部门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6我国环境领域的系列问题01020403当代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解读新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境保护的出路77(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二)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大生态环境压力(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环境领域的系列问题018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环境形势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9【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海洋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102.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3.土壤污染危及耕地红线4.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5.环境风险不断凸显1.PM2.5引发关注,雾霾天气遍布全国(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112空气污染水质污染13土地金属污染环境问题堪忧14(二)经济发展、城镇化加大生态环境压力1.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能源资源消耗继续增长。污染减排指标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领域由工业与城镇扩展到交通和农村。我国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量大,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152.产业重型化短时期难以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偏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十一五”期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增加并保持在70%以上。“十二五”时期,把钢铁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省份达26个,石油化工的25个,有色金属的20个,煤炭资源开发的15个,火电的12个,西部12个省区中有11个把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产业重型化特征将继续强化。3.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铜、铅、锌、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进口增长幅度较大,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3年煤炭消费总量为36.1亿吨,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2014年5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164.消费模式不可持续。消费是经济再生产全过程的重要环节,连接社会生活,直接影响生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由温饱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转变,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迅速改变,需求更加多样化,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工业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弊病,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趋势强劲,使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刺激住房、汽车、电子通讯产业迅速增长,过量使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产品,使环境压力持续攀升。过度装修、奢侈餐饮等污染性消费严重,炫富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5.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刚性约束难以回避。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由于规划前瞻性不足、城市开发强度过大、城镇管理理念落后、环保工作薄弱等原因,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多年累积的区域性城市环境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北京的开发强度已达到48%,上海为36.5%,而巴黎仅为21%,伦敦为23.7%,东京为29.4%。全国许多城市大气污染严重,65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有1/3的城市存在垃圾围城现象。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污染物在时间上的累积和区域空间上的复合效应将更加明显,势必猛烈冲击区域生态底线,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17(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成为参与国际竞争与博弈的新焦点。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世界问题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基本不再认可我国的资金或技术受援方地位,而且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1818(一)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分析(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出路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及环保出路0219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综合的、多方面的,这既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也与公民环保意识不强密不可分。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为我国环境保护寻找一条可行之路,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201.GDP唯上的政绩观2.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3.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现象的长期存在4.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一)我国环境问题成因分析21原先是不痛不痒的罚款现在是罚款没有上限22(二)我国环境保护的出路1.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又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解决,但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环境立法来明确政府的环保责任,规范政府行为,是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根治环境问题的关键措施。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最尖锐、最突出的时期,制定了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2.严格追究污染者的环境责任。“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影响环保法制建设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违法成本低”必然降低法律的威严和效率,导致违法排污屡禁不绝;“守法成本高”势必淡薄人们的法律意识,视法律为可有可无。提高违法成本和守法自觉性是完善环境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233.强化环境执法。司法作为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基石,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防线,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严格、完善的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完整、有效的司法模式,采用以行政调解和司法裁决相结合的法律手段,惩处环境违法行为,解决环境纠纷。244.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用。资源低价、环境廉价是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基础性原因。只有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建立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才能将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才能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5.实行谨慎原则建立严格的环境风险评估制度。谨慎原则是国际社会在环境立法中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这是因为环境损害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环境损害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被科学证实的环境损害,如水体、空气、土壤等的环境污染损害;另一类是尚未被科学充分证明的潜在环境损害。2525三、解读新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环保法》的出台,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读新环境保护法03261.明确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顺应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地维护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经济建设在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环保法》第一条立法宗旨中明确了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在具体制度中体现这一内容。272.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党基本国策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的基本准则。目前有四部法律分别将计划生育、男女平等、节约资源、保护耕地等明确为基本国策。本次环境保护法修改明确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83.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我们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多地依靠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到“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反映了发展理念的变化。为确保“保护优先”原则落到实处,法律作了一些制度上的安排和创新,如第14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再如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这都体现了保护优先的原则。4.首次明确“保护优先”的原则29295.呵护公众健康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也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公民享有适合安全健康生活的环境权、不受环境公害侵犯权。新《环保法》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第1条立法宗旨中,这是立法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各政府部门和行业按照职能分工,在各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如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水利部门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海洋部门开展海水水质监测,气象部门开展酸雨监测,冶金、钢铁、化工等行业开展相关污染源监测。6.完善环境监测制度30307.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纵观发达国家的环保历程,政府、企业和公众,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三大支柱。新的《环保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318.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新《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
本文标题:【中国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