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科刘运喜主要内容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传播空气与飞沫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新发现的经血传播病原体时间病原体疾病名称1977埃博拉病毒(EBHF)埃博拉出血热1977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1980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T淋巴细胞白血病1982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Ⅱ型(HTLV-Ⅱ)毛细胞白血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1988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1955庚型肝炎病毒(HGV)庚型肝炎1997TT病毒(TTV)TTV肝炎1999SEN病毒(SENV)SEN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控制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1)病毒性疾病:HBV、HCV、HDV、HGV、TTV(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3)其他病毒:HCMV、HTLV、EBV(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5)寄生虫病:疟原虫、弓形体虫(6)细菌性疾病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途径职业暴露卫生保健工作者在工作场合的暴露途径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粘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烂、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组织、体液接触≥5min)针刺伤是职业暴露的主要方式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19.226.126.429.729.730.133.133.536.137.30510152025303540辽宁广西河南四川上海江西北京福建安徽湖南污染表面病原体数量HBV10.000.0001.000.000100.00050.000HCV100.00010.0001.000500HIV10.0001.000100500.5ul1ul10ul100ul刺伤相关因素刺伤深度深度刺伤引起感染几率大于浅度刺伤不同器械和被污染液体的量中空针头沾染的血量大,引起感染几率大于缝针和刀接触路径针刺感染大于粘膜接触时间长短被与病人刚接触后的锐器刺伤引起的感染几率大于放置数小时后锐器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健康状态决定接触后造成感染的几率接触的频率接触频率高的人感染几率大安全措施采用安全措施和正确方式自我保护接触感染后的快速自我保护措施实施医务人员相关因素患者相关因素疾病阶段被重度患者污染的锐器刺伤感染机率大血液中病毒存在的浓度与病人所接受抗病毒治疗类型和用药剂量有关潜在威胁病源携带者无症状,但能够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接触传染暴露感染的影响因素暴露感染概率病毒滴度病毒接种量暴露容量开始治疗的间隔时间治疗持续时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选择方式*伤口深度*器械上存在可见血*未戴手套*源患者病情严重*中空器械*源患者晚期*器械用于源患者A.V脉插管或穿刺医院感染控制锐器刺伤处理及报告程序立即在流动水下挤出血液急诊治疗:伤口处理感染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项目检测报告主管部门:填写刺伤报告表感染源血液传播性疾病相关项目检测感染控制人员:提出改善意见防刺伤教育感染者给予预防性治疗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登记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医务人员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实施免疫或预防性用药方案职业暴露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普遍性预防措施的实施(UniversalprecautionUP)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的管理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实施(洗手、戴手套、正确持针、丢弃针头)预防性接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职业卫生防护职责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用人单位应按照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制定书面接触控制计划,以消除或者减少劳动者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血源性传染病控制的优先等级职业卫生防护职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要素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进行识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风险控制实施方案和进度表1、具体执行方法2、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研究实验室及病原制备场所等的控制措施3、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及职业接触后预防措施4、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危害告知5、职业接触事故的记录、存档和报告职业卫生防护职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要素确保劳动者了解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的相关内容对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1、每年至少进行1次总结、检查和修订2、随工作任务、程序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及时改进3、修订计划时应体现消除或减少血源性病原体接触的新技术,选用经济、适用、有效和更安全的医疗器械和设施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应落实用于职业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安全操作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等经费职业卫生防护职责用人单位应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进行评价和控制1、采取措施保障注射安全2、降低手术职业接触的风险3、制定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4、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安全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进行1、职业意外接触后的评估、预防和随访2、对劳动者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危害告知3、为劳动者交纳社会保险。做好职业接触的记录和报告及档案的保存和转移风险评估确定医护人员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风险水平与性质制定必要措施消除危害或降低风险血源性病原体在工作场所的传播途径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类型、频率和数量,各种传播途径和最可能的传播途径,对同时接触多种血源性病原体的情况进行分析接触与重复接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工作场所的清洁与整理,个人防护用品与防护设施的适用性、数量及其运行和使用状况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有关血源性病原体知识及职业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掌握和职业卫生培训情况所使用的各类医疗卫生设备是否有增加或减小职业接触风险的可能现行的职业接触风险控制措施的运行情况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新的预防控制措施评价源患者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1、源患者的液体类型血液、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浓缩的病毒2、职业接触类型经皮伤害、经粘膜、破损皮肤、叮咬对已知源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和艾滋病病毒检测对于未知源患者,要评估接触者被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风险不应检测被废弃的针具或注射器的病毒污染情况接触后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1、已知有反应者,无需处理2、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反应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3、抗体反应未知者进行抗原抗体检测,检测结果不充分,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接触后预防措施丙型肝炎病毒没有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接触后预防措施艾滋病病毒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应避免或终止妊娠预防性用药如果存在用药指征,应尽快开始接触后预防接触后72小时内应当考虑对接触者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获得了新的接触情况或源患者资料时在接触者可耐受的前提下,给予4周的接触后预防性用药如果证实源患者未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则应当立即中断接触后预防性用药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接触者在随访期间发生的任何急症都向单位请求医学评估乙型肝炎病毒接触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抗体追踪检测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为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丙型肝炎病毒接触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如想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丙型肝炎病毒RNA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免疫(Elas)水平接触后的随访与咨询艾滋病病毒接触接触后应于六个月内开展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1、接触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2、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3、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如疾病伴随出现的急性症状,则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接触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随访期间的再次传染在接触后72小时内评估接触者的接触后预防水平,并进行至少2周的药品毒性监测记录的保存、管理和转移职业接触记录用人单位应当按要求为每个发生职业接触的劳动者建立和保存准确的职业接触记录职业接触记录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接触方式、发生经过、接触后的紧急处理、接触源评估、接触者的免疫水平、接触后的预防性措施、接触后随访以及对是否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结论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见附录F职业接触记录应当按要求永久保存。职业接触记录的信息应为受伤害的劳动者保密。除非法律要求,没有劳动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不能对任何人公开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风险因素空气与飞沫传染性疾病新发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病原体时间病原体疾病名称1975细小病毒B191977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菌病1983肺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病1988人疱疹病毒6型突发性玫瑰疹1990人疱疹病毒7型NS感染1993Sinnombre病毒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03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根据暴露AH1N1流感病毒的风险采取相应防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一级低普通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二级中直接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三级高为病人实施侵入性操作医务人员防护级别风险度适用人群一级防护(基本防护)适用对象:普通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防护配备:工作服/隔离服、工作帽和医用口罩防护要求: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手卫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加强防护)适用对象:直接接触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的所有人员直接接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验的人员转运患者(尸体)的医务人员和司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加强防护)防护配备:手套、口罩(N95)、护目镜隔离服:进入病房特殊污染区护目镜: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防护口罩(N95):防止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的操作导致的感染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破损及进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操作(清洁手套)以及无菌操作(无菌手套)鞋套:进入传染病区(必要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二级防护(加强防护)防护要求标准预防原则随时洗手或手消毒隔离病房门保持关闭利器的安全使用废物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防护服的GB标准甲型H1N1期间卫生部关于一次性防护服的要求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三级防护(严密防护)防护对象: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医务人员防护配备:加强防护,增加使用全面型呼吸防护器防护要求:必须经过严格培训与训练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洗手和手消毒利器的安全使用废物的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级别医务人员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纱布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防护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注意事项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正确佩戴口罩口罩的选择原则第一口罩的阻尘效率第二口罩与面部密合程度第三佩戴舒适度口罩标准A1um大小粒子过滤效率≥95%以上B面部封闭泄漏≺10%C口罩
本文标题: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1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