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1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第一章1.天文单位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2.光年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3.宇宙的组成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P19-22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10820×108km3,总质量5.98×1027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6.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P23-27自转规律: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自转周期采用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º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º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s(地球自转361º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s(地球自转360º57')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º38'。太阴日也是变量。公转规律: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2黄白交点。1)恒星年:恒星年是指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由于恒星参考点是天球上的固定点,因此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地心在黄道上恰好转过360°。2)回归年:回归年是指地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422日。回归年之所以比恒星年短(它们之差古人称为岁差),是因为春分点每年沿黄道西退50.29,使地球两次与春分点会合实际只公转了359°59'9.71。回归年是季节更替的周期。春分点西移是地轴进动的后果之一。地轴进动是指地轴自东向西绕黄轴作缓慢圆锥回转运动的现象(周期为25800年)。3)黄白交点西退与食年:月球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白道。白道与黄道的平均交角为5°09’,黄道与白道的交点叫黄白交点。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叫食年(年长为346.6200日)。食年比恒星年短18.6364日,是由于太阳对地、月的差异吸引产生的外加力矩,导致地月系的动量矩的指向发生自东向西进动,致使黄白交点每年西退19.344°所致。地理意义:1)天球的周日运动:日月星辰东升西落。2)昼夜的交替:概念: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意义:有了昼夜的更替,使太阳可以均匀加热地球,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3)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依据的。4)地转偏向力,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5)地方时,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地方时。每隔5°经线相差1小时。360度分24时区。由西向东穿过换日线,日期应减去一日。6)潮汐,地球自转使潮汐变为方向相反的潮汐波,潮汐摩擦阻力使地球自转周期变长。7)其他局部运动: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8)太阳的周年视运动9)四季变化: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φ=±23°26')的南北往返运动;人们把这两种南北向的往返运动,统称太阳的回归运动。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形成地球四季交替员根本的原因。10)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11)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12)五带的划分: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分界线为回归线、极圈;它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纬度分带的基本因素。7.地球的圈层结构P34-P36地球结构的—个重要特点,就是地球物质分布,形成同心圈层。高密度、低熔点的铁镍形成地核,较重的岩石下沉而成地幔,较轻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上浮而成地壳。从而在地球内部形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二章1.地球的结构、化学组成P44-P46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大陆平均厚度35km,大洋平均厚度5km。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八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主要矿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造岩石的基本单元。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2.岩浆岩的分类P47-49按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分:超基性岩:SiO245%,多铁、镁,代表:橄榄岩。基性岩:SiO2含量45%~52%,代表:辉长岩、玄武岩。中性岩:SiO2含量52%~65%,代表: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酸性岩:SiO2含量65%,多钾、钠,代表:花岗岩、流纹岩。按结构构造和产状分: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3.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构造特征P47、P51、P52岩浆岩:1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的块状构造;2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列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的斑杂构造;3保留熔岩流动形迹,矿物与气孔定向排列而致的流纹构造;4气体逸出后残留的气孔构造;5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填充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装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于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变质岩:既继承原岩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点,含有变质矿物,具有变成构造与变余构造。34.地层的接触关系P56沉积岩间: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面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相邻两地层产状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低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侵入体与围岩间:侵入接触。围岩老二侵入体新。侵入体的沉积接触。上覆地层新而侵入体老。5.地质构造及其主要类型P56-60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1)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2)倾斜构造:岩石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3)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4)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有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6.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内容P63-65依据: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海底年龄仅数亿年。洋底地磁正反向磁极异常带在大洋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同位素定年法测定的地层倒转年代表面其年代也是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呈对称变化的。主要内容: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抒情千米外汇聚流入地下。海岭热流较高,为对流上升区,海沟为下降区。海岭两侧地形崎岖,死火山与平顶山离海岭愈远而年龄愈老均系海底扩张的结果。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大陆处于压应力作用下因而形成褶皱、逆掩断层等挤压型构造,海洋盆地则处于张应力形态之下。大陆只是随硅镁层漂移。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2×108~3×108年,整个海底3×108~4×10年,即可更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一基本不变。7.板块的边界类型P67扩张型边界: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俯冲型(或汇聚)边界: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又分为岛弧海沟型边界和地缝合线型边界(褶皱山脉)。转换断层(或次数)型边界:由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5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