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欣赏(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摘要】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在给人们美的享受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舞蹈种类繁多,从类型上来分,它包括了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有着传统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更是迅速,优秀作品的出现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带来了空前的享受。以下就几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一一做简单的介绍。一、蒙古族舞蹈在蒙古族舞蹈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男子群舞《奔腾》和大型舞剧《东归的大雁》。《奔腾》是由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第一次正式演出的,时间是在1986年。《奔腾》的编导是马跃,是他在蒙古族传统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新发展而成品的舞台艺术作品。《奔腾》的主要动作有:“马步”、“抖肩”、“跳脚”。结构上由快、慢、快三段组成。它表现出了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和热爱自然的民族情感。《奔腾》强调民族风格,突出现代精神,是二十世纪的经典作品。《东归的大雁》是在呼和浩特市由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歌舞团首演的。舞剧故事取材于蒙古族的历史事件,古族地区舞蹈工作者采用舞剧这一形势表现了这一段历史实。舞剧由序幕和四幕构成:序幕展示历史背景,第一幕讲述在生日庆典上,杜丁借酒行邪,2最后惨败,第二幕讲述大喇嘛拒绝改教被杜丁下了毒手,第三幕讲述江基尔率领人民武装起义,第四幕讲述公主为了解救同胞不幸中弹,江基尔杀死杜丁,蒙古族人民为公主举行葬礼,并像东归大雁回到祖国。该剧以大雁展翅的舞蹈动态为主题动作。二、藏族舞蹈藏族女子独舞《母亲》和歌舞剧《卓瓦桑姆》在藏族舞蹈中比较有代表性。《母亲》的编导是张继刚,表演者是卓玛。《母亲》主要表现的是一位开朗、慈祥、刚毅、柔情的藏族老妈妈形象,隐形中表现了藏族古老而深重的历史。《母亲》中可以感悟到一个民族的伟大和美好的祖国山河,并激发对祖国的眷恋。《母亲》采用藏族舞蹈表现形式,演员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成功塑造了编导的创作意图。优秀的作品不单单是创作上的成功,更是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卓玛就将二度创作表现的恰到好处,这与她生活在西藏高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母亲》这部作品既是创作上的成功也是表演上的成功。《卓瓦桑姆》源于藏戏,是在藏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这部歌舞剧由四场组成,首演是在1980由成都市歌舞团在成都演出。这部舞剧的成功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得以真正的快速发展,后来文化部的调演活动更是促进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新潮,因此也产生饿了《卓瓦桑姆》这部歌舞剧;2、这部歌舞剧是以藏戏为素材,进行加工而来的作品,不仅把握了藏戏的主题思想,而且将藏戏的精髓搬上了舞台,突出的表现了人物形象,也在民族风格上取得了更有分量的成绩;3、这部歌3舞剧是编导亲身经历的体现,编导受文革的影响,迫切希望创作反映善良与邪恶的作品来抨击自己心灵上的安慰;4、该舞剧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在艺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三、维吾尔族舞蹈《盘子舞》和《摘葡萄》是维吾尔族有典型代表性的两个舞蹈。《盘子舞》是舞蹈艺术家康巴尔汗的作品,也是他个人舞蹈艺术成就的最高作品。《盘子舞》多为女子表演,采用“赛乃姆”音乐,舞步上主要有:三步一抬、梭子步、云步为主。手臂动作主要有:双臂前伸旁伸、托按掌、山膀接掌等。康巴尔汗通过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加工整理,使这一民间艺术具有了高贵典雅的气质。《摘葡萄》一开始是五个人的舞蹈,后来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改编成了独舞表现形式,第一次演出是在1959年。《摘葡萄》主要是用手鼓进行伴奏,表现维族姑娘摘葡萄的生活场景,体现人民对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摘葡萄》的表演是舞蹈家阿依吐拉,她的表演能够将观众带入到她的表演之中,使观众也能够体会到摘尝葡萄时的心情,仿佛置身其中一样,也能够联想到葡萄园中维族姑娘真实的生活农作场景以及那种心情。《摘葡萄》反映了生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傣族舞蹈杨丽萍的《雀之灵》以及杨桂珍的《水》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舞蹈。《雀之灵》可以称为傣族舞蹈艺术中的精品。杨丽萍是位全才舞蹈艺术家,《雀之灵》就是由她自编自导自演的艺术精品,4在1986年第一次首演。《雀之灵》完全表现对动物形态的模仿表演,杨丽萍以孔雀的各种姿态表现出傣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雀之灵》的艺术表现力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杨丽萍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对自然环境中一种灵性的追求,她的《雀之灵》就足以说明一切。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孔雀其实就是傣族姑娘的化身,象征和平与自由,是部艺术佳作。舞蹈《水》充满诗情意境,舞蹈中有抒情,抒情中在跳舞,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清纯浪漫性格的傣族姑娘。表演者刀美兰将傣族姑娘化身到水之中,表现出傣族姑娘唯美的一面。《水》也是二十世纪舞蹈作品比较经典的一部。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这部作品产生于文革之后,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歌颂之情,这部作品是来自生活的艺术精品。2、《水》这部作品的民族气息很强,就如同一首诗一样对生活进行着赞美,给人带到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之中。3、《水》的成功更离不开舞蹈表演者对它的诠释,因为刀美兰从小生活在云南傣乡,她的舞蹈清新自然,所以才有《水》这部艺术精品。除了上四个民族的舞蹈值得我们去肯定之外,还有苗族、彝族、土家族、朝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也有许多艺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肯定。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的公园里,一群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优美的旋律跳自编的“健身操”,这些都是舞蹈。舞蹈其实就是一种“人体语言艺术”,但这些人体动作,必须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从何而来呢?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来源与劳动,因为劳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5需要,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例。(如:土著舞中,人们就经常用长长的竹子作为舞蹈的道具,那就是原始人狩猎和保护自己的东西,用于了舞蹈。)那传统民间舞蹈又是什么呢?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传统民间舞蹈是源于社会生活,反映民众思想意识,在被民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世代相传,不断继承。已故民俗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演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几乎都有相应的民间舞蹈。“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像朝鲜族舞蹈稳中带柔,队形变化流畅,服饰艳丽;汉族舞蹈动作精巧,神态美而俏;藏族舞蹈舒展豪放,棉柔有力,傣族舞蹈轻灵飘逸,玲珑秀美;新疆舞蹈尤其优美,热情奔放,潇洒妩媚等等。下面我就介绍几个不同民族的舞蹈在动作上的特点与他们民族的风俗之间的关系。1、汉族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既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春节的民众活动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开始于宋代和清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古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在漫长岁月中龙逐渐已被人们所神化,被当作既可腾云驾雾、又能翻江倒海,主宰农田旱涝的神灵,而被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所尊崇、祭拜。因此,在从南到北的汉族地区便出现了春节时,被人们舞耍于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爆竹声中,千姿百态、无以数计的各种龙形。其中最被人们熟悉的要算是形体硕大、长达10米左右,用彩绸扎起来的“布龙”或“彩龙”。《龙6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2、蒙古族一是蒙古舞中处处仍显示出对于动物的原始图腾崇拜以及最初的仿生态痕迹。蒙族民间舞蹈中典型的动态形象鹰、大雁、马之习性及它们的气质神韵。蒙古民族对鹰和大雁有特殊的感情,将其视作吉祥、理想、生命的象征。因此,开阔的肩部舞姿以及下俯的动作,都显示出一方面对于天空的无限向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于整个茫茫草原的深深依恋。蒙族舞中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双臂的延伸动作,它象征着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一“开”一“放”中处处体现热情的灵魂,积极探索的精神,蒙族的民族性早已融于其中。二是“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在蒙族舞蹈中,脚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而身体习惯于侧向,眼睛时而极目远眺,时而俯临前方,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这一切体现出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质。眼神中永远充满了7热情,对自由、对生命的高度赞叹,以及对整个草原的深深热爱。正因为如此,蒙古人民才能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达到一种和谐。眼神将蒙族人民热情、勇敢深深交汇于其中,显示出独有的魅力。三是蒙古舞中,力量的对比随处可见,应当说,蒙族舞通过力量的对比来表现动作的延展性以及舞蹈感情的抒发。动作的对比与幅度的快慢,不断圆润舞技,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导致含有各种感情动作姿态的体现,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以独有的节奏传达舞蹈的精髓。用肩部的动作带动整体,显示肢体的轻盈柔软用力量的对比增强节奏,体现动作的内外张力将这三位完美的融为一体,在轻盈跃动的舞步和舒展开合的舞姿中,显示古老文明的民族精神,展现蒙古民族特有的豪爽、热情、奔放以及坚毅的民族特性,传达永恒的对自然的无限期待以及对生命的永恒追求。在茫茫的草原上歌唱天人一体,并将这一切完美的用舞蹈传达。旋转的舞姿中永恒的是蒙族人的无限向往,民族魂在舞蹈艺术中的到了完美的体现。蒙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女性“稳重、端庄、典雅、娇健”的风格特征,男性特有的“粗犷、豪放、彪悍、矫健”的风格特征3、藏族:在舞蹈律动上,膝关节的颤动和屈伸是主要的特点。舞蹈时膝关节松弛,既柔又富有弹性。手臂和上肢的动作是随舞步的变化和膝关节的屈伸自然形成的,上体的移动动作有整体感。在动作特点上,表现在双脚自然外开,动力脚多系自然勾脚。在动作组合的规律上都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5、傣族:8傣族民间舞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傣族舞动作优美、灵活、矫健、感情含蓄。舞姿富有雕塑式的造型美。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一定的弯度,形成了特有的舞姿造型,俗称“三道弯”。舞蹈时,以双腿半蹲,上体向旁倾斜为基本姿态。腿是半蹲状态在音乐重拍时做向下动作(身体重心下沉),做有节奏均匀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律动特点。呼吸与动作要默契配合。传统民间舞蹈不仅仅是停留在民间创作、民间流行、民间娱乐的层次上,一些民间舞蹈经过加工被搬上舞台,我们要大力倡导优秀的传统民俗活动的继承与保护,让来源于民众民俗活动的民间舞蹈回到民俗之中,让它焕发出再生的光彩。我不是一个舞者,很少接触舞蹈,对于舞蹈的感觉,更多的是停留在直觉层面。不懂什么样的舞姿才算得上优美,也不懂什么样的柔软才算得上完美,看一场舞蹈表演的时候,我听从心的感觉。我相信一个舞蹈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能够通过她的肢体语言去诠释她要表达的情感,一支好的舞蹈,配上一个出色的舞者总能震撼人的心灵,甚至能让即使不懂舞蹈的人动容!我喜欢看独舞,尤其喜欢《天鹅之死》——她不华丽,却光芒四射;她不喧哗,却震撼人心;她不浮夸,却能以一人之姿吸引全场的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舞蹈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6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