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KAOGANGYAOQIU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01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02NEIRONGSUOYIN内容索引矫正易错强记长句03重温高考演练模拟04课时作业05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3)结构:由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4)功能:进行。答案知识梳理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答案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实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营_____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自养腐生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位—生态系统的_____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答案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基石答案(2)相互关系和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走出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4个误区特别提醒错误说法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也是生产者,正确的说法是生产者主要包括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②特点:起点是,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__个营养级。只包含生产者和者。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级别=级别-1。答案生产者消费消费者营养级5食物答案(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植物,也可能被肉食性动物所食。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的渠道。营养结构多种多种多种营养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未必都是植物;消费者营异养生活,但未必都是动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5)理论上分析,只有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需的基础成分()常考基础诊断CHANGKAOJICHUZHENDUAN答案×√×√√2.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判断(1)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2)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腐生型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生产者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3)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每种生物都限定在同一营养级上()(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答案√√××(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只能有一种种间关系()(6)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答案××√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据图分析:教材热点拓展JIAOCAIREDIANTUOZHAN(1)该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鹰与鼬的种间关系为。6捕食和竞争答案(2)此食物网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什么?提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哪种影响大一些?提示后者影响大些。提示1.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自养型生物”=“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蓝藻等)和化能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②“捕食异养或寄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其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③“腐生异养型生物”=“分解者”,其是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的腐生生物,也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等)。重点剖析(2)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2.构建食物链(网)的方法(1)根据图1构建食物链①信息:营养级越低,生物数量往往越多;营养级较低者,先出现波峰。②食物链:丁→乙→丙→甲。(2)根据图2构建食物网①信息:能量逐级递减;若两种生物能量差距过小(不在10%~20%内),则很可能位于同一营养级。②食物网如图所示:(3)根据重金属、农药的含量构建食物网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种群甲乙丙丁戊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0.00370.00360.0350.0360.34①信息:重金属(农药、一些难于降解的物质)随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含量越高,甲、乙中重金属含量差别不大,所以处于同一营养级,同理,丙、丁处于同一营养级。②食物网如图所示:。命题点一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定及相互关系的分析1.(2018·邢台二中高三模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命题探究√答案解析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丁为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光能通过甲输入生态系统B.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有甲和乙C.碳元素在乙与丙之间以CO2形式传递D.丙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答案解析命题点二食物链(网)的有关图文分析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答案解析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4.下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答案解析解析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总量先锐减后急升最后趋于稳定;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A项正确。√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动的分析方法(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数量都会减少,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科学思维(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这种生物数量的变化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同情况要分家”。大体遵循如下思路:①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的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减少,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③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数量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理解知识梳理答案输入—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_________________⇓传递—途径:_______________形式:有机物中的_______⇓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散失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过程:自身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化学能化学能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能量流动的过程答案(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甲.,乙.,丙.,丁.,戊.。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2)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①通过自身以的形式散失。②被同化。③残枝败叶等被分解。④未被利用。答案呼吸作用热能下一营养级分解者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1)能量传递效率:指之间的比值。(2)能量流动的特点:、逐级递减(两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约为)。(3)研究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答案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单向流动10%~20%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人类最有益1.有关能量流动过程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3)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5)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答案常考基础诊断CHANGKAOJICHUZHENDUAN×××√√2.有关能量流动特点、意义的判断(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3)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4)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有哪些来源?提示一个来源是光能,另一个来源是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据图分析:教材热点拓展JIAOCAIREDIANTUOZHAN提示提示提示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0.25+0.05+2.1+5.1=7.5×103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7.5-5)+0.5+4+9=16×103kJ/(m2·y);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6-2)+3+70+23=110×103kJ/(m2·y)。(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分别是多少?提示提示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100%=(16-2)/110×100%≈12.7%;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的总能量×100%=(7.5-5)/16×100%≈15.6%。(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6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