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3、“屈原”的“原”是他的字。4、《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6、“三家诗”中的“三家”指鲁人申培_,齐人辕固,燕人韩婴。7、“《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8、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9、“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10、庄子散文提出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指的是寓言、重言、卮言。11、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3、《诗》到了汉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14、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15、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16、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17、《国语》的性质是国别史。18、《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刘向编辑成书的。19、《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悲秋”题材。20、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句》。21.《尚书》一名的意思是上古之书。22.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春秋》。23.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24.《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大雅?生民》。25.《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诗。26.《国语》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27.《国殇》是《九歌》中祭祀阵亡将士的作品。28.抒情小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29.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创世神话。30.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3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赋诗言志。3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小雅?采薇》33.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一书中。34.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语录体和格言体。35.“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论语》。36.《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37.《橘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38.《诗经》中的“二南”指周南、召南。41.《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42.《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43.“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篇。44.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4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46.中国古代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47、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48、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49、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50.“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章》篇。51.《逍遥游》篇是《劝学》的代表作。52.《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53.《诗经》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汉时始称《诗经》。54.《诗经》作品共305篇,其中《国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55.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56.《国语》和《战国策》都是过别提体的史书。57.《战国策》的说辞最显著的特点是敷张扬厉。58.《楚辞》一书是由刘向整理而成的。59.《楚辞章句》是由汉代(朝代)的刘向编成的。60.根据《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共有_25篇,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61.《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离犹也。”62.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青编的《乐府诗集》。63.汉乐府民歌的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69.《汉书?艺文志》说乐府诗是“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概括地归纳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70.《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71.鲁迅认为,曹丕的时代,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72.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73.曹植的诗《赠白马王彪》是赠白马王曹彪的。74.“建安七子”的称号,始见于《典论?论文》。75、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平复帖》、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总论》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76、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双璧”。77、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78、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79、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8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8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二、名词解释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左传》:先秦的一部编年史,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还附有鲁悼公四年(前463)的事一条。其作者,汉代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因而这部书西汉时被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它是解释《春秋》的,故东汉人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与《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春秋》不同,此书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但比《春秋》内容要丰富得多。它记事详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乃是我国古代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叙事起于战国初,止于秦灭六国。相传此书为战国末至秦汉间史官和策士辑录,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等异名。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编定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其内容,主要是写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与活动。文风明显受到纵横家影响。铺张渲染,呈现出“辩丽横肆”的特色。《论语》:所记是孔子与门生弟子讲学论道的言论,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多三言两语,有段而无篇,属于语录体散文。语言简洁含蓄,有些段落注意到对人物口吻的描摹,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重章叠咏:《诗经》中“国风”和“小雅”多数作品所使用的章法。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少数字词,以反复咏唱的一种形式。这种章法显然同《诗经》作品都是歌词有关。音乐曲式的纷繁多样,造成了“重章叠咏”形式的灵活多变。“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音乐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所编。此书广泛收录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成为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本子。书中按照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将乐府诗划分为了十二类。乐府:本意指封建王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关。秦汉之际即已创立。从魏晋开始,“乐府”不仅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了,人们把这种音乐官署所采集并演唱的诗篇——汉代人原来叫“歌诗”的——以及后世文人模仿之作也称为“乐府”,以和未曾和乐的“徒诗”相区别。于是“乐府”一词又引申成为一种特别的诗体名称了。如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在“赋”、“骚”、“诗”之外,就另立了“乐府”一门,刘勰《文心雕龙》也于《明诗》篇之外,另标《乐府》一篇。《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建安文学:指东汉建安年间196—220至魏初的文学。文坛以“三曹”为中心,其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七子”)等一批文学家,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多悲凉慷慨之气,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在与曹植争宠过程中胜出,被立为太子。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在位五年多,史称魏文帝。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曹操、曹植合称“三曹”。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诗歌以取材于前人所说的“闾里小事”的作品最为出色,结构精巧,表达细腻,语言清丽,并且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玄言诗:在玄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大谈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48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