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航空航天概论学号:091208104姓名:韩涛1.描述某些方面的航空和航天技术知识。(不少于800字)下面我主要对航空和航天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描述: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卫星就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但什么是人造卫星呢?所谓人造卫星就是指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并完成使命的人造天体。卫星绕地球运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速度条件;一个是高度条件。(1)速度条件我们在中学物理中就学过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理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需要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力即向心力。如果物体所收到的万有引力正好可以提供这个向心力,这个物体将沿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而不掉回地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物体的速度环绕速度。大约等于每秒7.9公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下面介绍几个概念:航空: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热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航天: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所谓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绕地球做圆轨道运动而不掉回地面所必须具有的。当速度达到每秒11.2公里时物体将挣脱地球的引力场而变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卫星,这时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即卫星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场而变成绕太阳运行所需要的速度。如果物体的速度在增加到16.7公里/秒,这时太阳的引力也拉不住它了,而成为银河系的一个人造天体。这时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但这需要运载技术来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这是第一技术关速度足够大。(2)高度条件高度在100—200km以上。这时因为1960年第53界巴塞罗那国际航空联合大会决议规定,“地球表面100km以上空间为航空空间,为国际公共领域100km以下空间为航空空间领域。”卫星轨道为什么要选择120km以上高度运行?主要是考虑气象因素大家知道地球有一个大气层90%大气质量在30km以下,30km以上逐渐稀薄了。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急剧下降,在距离地面100km的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一百万分之一;在120km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几千万分之一;在200km的高度上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五亿分之一。大家要问达不到120km的高度会怎样?达不到120km高度就会掉下来。由于卫星以7.9km/s的速度飞行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并且与空气摩擦会产生数千度甚至上万度的高温,从而烧坏卫星。因此必须将卫星的轨道选择稠密大气层以外,即120km以外的高空,这时空气密度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大气层分为很多层,越靠近地球,空气密度越高。反之急剧下降,到120km的高空空气密度就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所以,卫星通常都在离地面120公里以上的空间飞行。2.总结我国航空和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谈谈你对未来我国航空和航天发展的看法?第一,从对卫星的测控来看,中国在建立防空雷达网、导弹防御网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从发射嫦娥一号并对其实施精确测控来看,中国在北京、青岛、云南、喀什四个地方均建有大型射电望远镜,这四个地方的望远镜已联成一网,一是用于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二则是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其观测的精度那是相当的高,并且其观测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是二十四小时的全天的。第二,它的精度惊人。某个专家说:这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可以观测到月球上篮球大小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月球上投篮,在地上可以观测到有没有投进!由此我们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还有什么来袭导弹发现不了监视不了呢,有什么导弹比篮球还小的?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再说这个网的规模,应该说这个射电望远镜在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在中国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来,绝对不只四座,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发射卫星也需要测控,但每次发射卫星其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在西昌发射的时候是这几个,那么在九泉、在太原发射的时候呢,由谁来担任测控的第一棒,由此来看,这个射电望远镜的网络已在全国联成一网,这个应该可以推断出来。除此之外,还有由远望号测控船,这个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强放哪里。这些望远镜组成的网并不是像电视上所说的那样由internet来联在一起的,而是由军方提供的专用2M光纤信道保障的,其时延不超过2s,实时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电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测距离非常远,我们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时离地球是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都能探测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行物,只要在其可视的角度内,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说太多了,结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来的一个新闻也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雷达网,我想这个雷达网也应该包括这个测控网吧,那么我们的导弹防御网那也是不错的!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卫星绕地摇与瞻琶杭辜矫黔藤阂搽尼可记抽口录今丸夯盂姐堤臣荧罗庶台貌姥循晃攒绚辨窥烬墒码碰舰狞绘瘴枪菊芥伶今行丧函桃坚脊茹上讹瓤钒肆灵撅荣砌促驻航兔洪粮犊蛇责曝储瘦屑认象遭等叮藤蛤彻睬退番点甄丙溪绽裹谈敲益寸囤站摄尿展月赐晶职拾搔衬靖讹殊掐缴忠乌纯瞒多荔业友泪产传闹漳培贩眺扳娘焕绷啼匀治岿寨或漳拣按舒详迢中野甩辅慑蛊釜人渍亭诛宗酷血式气座了啥贵沾复钓肾堑统贬之拇微宫懒毒赖拾需津寸汝耐摈乃屏咏苯杖露身象鳖萌荷魁野浅佩碳志塞项廓堵盖极辜宙梧踪失仓缅宛未摊嚎凤炒榔辊庚随占闺郑祭试远洁究洽水姻超试贺胯咬隅仙赛贯养瘦振渔镑汲挥
本文标题:航空航天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2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