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通史体系(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轻松“块”读1——元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官制宣政院御史台枢密院中书省设立中书省代替三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后来皆由皇太子兼领,已成为虚衔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也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也是虚衔掌管监察,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又有内八道肃政廉访司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行省制度影响职能特点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即便如此,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原有性质,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属性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而这种节制和统属又大抵是代中央行事的。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3.科学技术成就农学数学天文学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它以365.2425日作为一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元代出现珠算法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一项重要的农学成就4.艺术和文学成就(1)绘画艺术: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2)元代空前发展的戏曲特点原因①元代城镇经济的繁荣②元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③元初文人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④剧场的建筑、演员的技艺、音乐的成熟、表演的提高等元杂剧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形成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地位代表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学考对接——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1.(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的信息,表明元朝中书省定时集体讨论需议的事务,以防止大臣专权现象出现,故选B项。A项不符合“排定需议事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中书省是元代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材料中“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等信息说明D项错误。答案:B2.(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C项与D项是经济方向的内容,与题干材料关系不大;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答案:B[备考提醒]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轻松“块”读2——明清时期的政治用特务强监察掌军权废丞相1.明朝政治变革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但不得过问全国军马之数。遇有征战,由皇帝命帅出征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抑制御史权力过大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活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局限权限性质设三司设内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平行,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2.清朝的军机处特点设立背景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到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又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后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事务,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①办事效率高:皇帝有谕,随时奉诏承办,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②办事机密: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内,不易受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③临时性: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没有制度上的规定,完全出自皇帝意旨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毫无决策权选修融会——穿插选修,不仅是让你记的,更多地是帮你还原历史场景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主要活动与贡献(1)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南方割据势力。②设立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③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噶尔丹的叛乱。④册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四大活佛。(2)维护国家主权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2.历史评价(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学考对接——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1.(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教材中明代皇权不断加强的内容。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以及后期内阁地位的上升,内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等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A项亦可排除。C项与D项并不符合明代史实,故可排除。答案:B2.(2012·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解析[备考提醒]清代内阁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同时出于削弱诸王贝勒权力以及加强皇权的需要,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始设内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轻松“块”读3——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手工业的发展(1)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民间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进步。(2)制瓷业的发展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3.商业的兴盛(1)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不但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2)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4.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5.资本主义萌芽(1)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明朝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关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记载,表明当时存在着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雇工有人身自由。(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至鸦片战争前,除丝织、棉纺织、印染、制瓷业外,还在制盐、造纸、铜矿采冶、采煤、木材采伐等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产生于中国农耕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还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面对民间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的趋势,清朝统治者非但不予鼓励,不加保护,反而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用各种手段压制打击。在重压之下,商人和工场主无法通过资本集聚扩大再生产,这就迫使一些商业资本转而投入“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之中,从而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6.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同时为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学考对接——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1.(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以明代朱棣迁都北京所造成的客观影响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明代商业发展所呈现的新特点的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积聚,城镇商业繁荣,出现了如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同时,由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运河所发挥的黄金水道作用,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故B项正确。明代的国家统一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完成,A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是区域性商帮的形成阶段,将首都迁到北京在政策上也没有起到抑制的效果,故C项错误。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心,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全国卷
本文标题:高考专题二轮复习历史通用版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通史体系(四)-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时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3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