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中国古典文献学《诗大序》
中國古典文獻學詩大序及譯文主講人:雷雲詩大序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赋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2020/4/26詩大序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驺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第一節《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譯文】《關雎》,是講後妃美德的詩,是《詩經》十五國風的起始,是用它來教化天下而矯正夫婦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鄉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諸侯邦國。風,就是諷喻,就是教化;用諷喻來感動、教化人们。第二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譯文】詩,是人表現志向所在的,在心裡就是志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情感在心裡被觸動必然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就會吁嗟歎息,吁嗟歎息不足以表達,就會长聲歌詠,长聲歌詠不足以表達,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第三節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譯文】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成為宫、商、角、徵、羽之調,就是音樂。太平盛世的音樂安顺而歡樂,其時的政治就平和通暢;動亂之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其時的政治就乖戾殘暴;亡國之時的音樂悲哀而思慮,其國民就困頓貧窮。所以矯正政治的得失,感動天地鬼神,沒有什麼比詩更近於能實現這個目標。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詩歌來矯正夫妻的關係,培養孝敬的行為,敦厚人倫的綱常,淳美教育的風氣,改變不良的風俗。第四節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赋,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第四節譯文【譯文】所以詩有六義:一叫“風”,二叫“賦”,三叫“比”,四叫“興”,五叫“雅”,六叫“頌”。上面的統治者用“風”來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風”來諷喻上面的統治者,用深隱的文辭作委婉的諫勸,這樣說話的人不會得罪,聽取的人足可以警戒,這就叫“風”,至於王道衰微,禮義廢弛,政教喪失,諸侯各國各行其政,老百姓風俗各異,於是“變風”、“變雅”的詩就出來了。國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實,悲傷人倫關係的廢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於是吟詠自己的情感,成為詩歌,用來諷喻君上,這是明達於世上的事情已經變化,而又懷念舊時風俗,所以“變風”是發於內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禮義。發於內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禮義,是先王教化的恩澤犹存。因此,如果詩是吟詠一個邦國的事,只是表現詩人一個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風”;如果詩是說的天下的事情,表現的是包括四方的風俗,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說的是王政所以衰微興盛的緣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頌”,就是讚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業告訴祖宗神明的。《關雎》是“風”的開始,《鹿鳴》是“小雅”的開始,《文王》是“大雅”的開始,《清廟》是“頌”的開始,這就是“四始”,是詩中最高的典範。第五節然则《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譯文】然而,《關雎》《麟趾》教化,原是周文王時的“風”,但“風”只講一個邦國的事,文王後來是天子,應該管理天下四方所以記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說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鵲巢》《騶虞》的德行,本是邦國諸侯的“風”,是先文王用來教化的,2020/4/26文王後來是天子,應該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記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規範量初始時的標準,是王道教化的基礎。因此《關雎》樂意得到美麗嫻淑的姑娘,以婚配給君子,但它憂愁的是如何推薦賢才,而並不是過分傾慕美色;它以哀歎窈窕美好姑娘難求比喻賢才的難得,而沒有傷害美好的淫邪心思。這才是《關雎》的本義啊。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文献学《诗大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4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