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大学生志愿者援助形式研究--以鲁甸震区为例项目负责人:马义恒项目成员:马义恒米亚文指导教师:李舒雅所在院系部:生态旅游学院联系电话:18687103710起止年月:2014年10月10日-12月30日填报日期:2014年9月20日项目类别项目组别项目成分□自然科学类本科生个人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类□科技发明制作类□研究生□集体项目项目编号一、本项目的依据和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学术思想,理论依据,创新性,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和出处)项目依据:(一)大学生志愿者的建立及兴起1、西方志愿者起源志愿者服务源于十九世纪初欧美等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主要是指民间系统(非政府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为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贡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二战之后,随着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世界性公益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2、我国志愿者起源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源于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40余万名大中学生利用寒假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组织化、规范化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至2006年,全国累计有1.5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为推动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目前己初步形成了由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3、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产生青年志愿者活动进入高校,便出现了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是我国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得到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使得这支队伍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发展,不断壮大。各高校在组织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大学生特点,体现高校特色的活动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又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示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风采(二)大学生志愿者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支持,其中,高校在读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最积极的参与者,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强大的力量。青年志愿者活动之所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实现其服务社会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二是因为青年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的作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自身缺陷,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顺应了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观变革的潮流,顺应了我国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同益增强的形势,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了高校的德育教育模式。因此一经启动便星火燎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超越了共青团领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项高尚而大有前途的事业。(三)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社会的实例1、社区服务活动从1994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实施了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内容之一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科技、.教育、文化“三进巷”活动,要求志愿者深入社区,有关街道、居委会或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挂职锻炼,协助社区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活动。随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工作逐步推进,大学生们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就近就便深入社区,以志愿方式提供为社区居民提供物质生活上的帮助,提供生活便利和精神需求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项兴起不久、发展迅速的公益事业,其社会价值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2、环境保护活动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99年6月,团中央正式启动大规模环保项目“保护母亲河”行动和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广泛开展了建设绿色行动营地、植树造林、认养绿地、水气污染监督、清除白色垃圾、环保知识宣传等内容丰富的环保服务活动。在校园内,开展绿化校园、净化校园等系列美化校容、校貌的义务劳动;建设绿色行动基地,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环保服务;在社区种树、植草皮,平整路面和人行道,绿化美化社区;在市区开展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清除城市江河沿岸的白色垃圾。绿色环保、大学生志愿者环境保护活动对社会公民的观念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它提高了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激发更多社会公民自觉主动加入社会开展的绿色环保、美化环境的活动。3、专项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近年来在我国举行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和国际性赛事日益增多,在国内各地举办的全国性文化体育活动也日益增多,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活动提供各种志愿者服务。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海APEC年会、上海东亚运动会、厦门9.18贸易洽谈会、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北京、天津、昆明、厦门等地的大学生志愿者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这些大型活动提供语言翻译、运动裁判、管理服务、林木花卉、园林艺术、医疗保健等服务。大学生志愿者以其认真、勤奋、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扩大了对外的友好交往,向世界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4、灾区志愿救援活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有大量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灾区救援活动中。最近的鲁甸地震大学生志愿队伍在其中的救援活动中,以及灾后救援,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灾区劳动、经济捐助、灾区心理辅导、网络宣传等这些都包括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内。鲁甸地震中,有大量的青年队伍参与到灾区志愿活动中,为鲁甸救援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毫不犹豫的担起搬运物资,卫生预防,心理辅导,联系动员社会救援物资等众多救援活动。在生活艰苦,环境危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为灾区赢得了便捷的救援环境5、信息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支援灾区的新形式大学生志愿者对灾区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新的援助形式:网络宣传,网络财力资助,网络心理支持等,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信息平台:电子银行、微博、微信、QQ、QQ空间等的发展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大力帮助,例如“鲁甸不哭”这些网络宣传语言起到了很大的社会渲染作用,抚慰了受灾人民精神,也唤起了更多同情者帮助的决心。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顺应了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价值观变革的潮流,顺应了我国青年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同益增强的形势,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创新了高校的德育教育模式。2、大学生是祖国的新起建设人才,满怀希望,斗志昂扬,热爱冲在祖国需要的前线。大学生志愿者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有较高的专业性知识,他们站在了志愿队伍里,能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壮大祖国志愿者队伍。3、然而由于它毕竟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大学生态愿者活动的发展,其自身的不足也日益凸显。目前,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同度不够高,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组织自身还面临着提高素质、加强能力、对外交流等紧迫课题。因此,加强对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的研究,理顺发展思路,研究发展对策,以使志愿服务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来提供专业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大学生所具有的智力基础和学科背景在多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如医科学生为灾区人民进行常规体检,开展医疗与卫生、保健与康复等方面的服务;理工科学生为居民维修保养家用电器等方面的服务。只有实现大学士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的专业化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能够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大学生通过应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参与专业服务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成就感和更高的自我实现愿望,把专业学习的意识转变为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现实行动,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为自己踏入社会的求职奠定关键的基础。理论依据: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具有双重功能,即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向社会贡献人、财、物力。而比较大学生的社会化需要和社会对无偿贡献的需求,该活动具有双重珍贵性和双重短缺性。为了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应该贯彻“双弱势原则,”把弱势人群列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把弱势学生当作志愿服务的主体。2、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具有自愿性、目的性、两重性、服务性、多样性等特点。3、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它具有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完善的作用;抓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创建特色等活动入手。学术思想: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合理的配套机制体系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久发展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志愿者组织尚缺乏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权益保障,平均主义严重,导致很多工作流于形式。2、许多大学生志愿组织缺乏有计划的发展机制,没能很好地建立相对固定的服务阵地,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高校不设志愿者活动专项资金,政府、学校领导除了在讲话中倡导开展志愿者活动外,并没有在资金支持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更没下拔专项资金。3、企业对志愿活动的资助也不明显,构不成大学生志愿活动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物质依托欠缺。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得到了社会的较好认可,社会舆论氛围良佳。4、而且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活动开展被商业化、被行政干预、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宣传方面存在问题、总体质量依然不够高、法律保障依然不够完善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新事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符合当代青年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结合的特点,成为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社会平稳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性: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己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它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共产主义时代精神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的工作载体,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2、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有来自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高校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
本文标题:项目申报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5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