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张昕炜第十章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P124-130)•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P130~133)•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P133~138)•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P139~142)•第五节*脑的高级机能与脑电活动(了解自学内容)(P142~145)(第一节)教学目标1、N元的基本结构有哪些?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2、试述神经纤维的功能性作用和营养性作用的意义?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4、何谓突触、电镜(EM)下的基本结构?何谓易化?5、了解主要的中枢递质。6、了解中枢突触传递的特征。(第二节)教学目标1、试述浅、深感觉路径名称及三级N元的部位。2、丘脑特意性感觉接替核(最后中继核)有哪四群?各群有何功能?髓板内核的联系和功能?3、比较特异性投射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异同。4、体表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快、慢痛感区等各在何处?(第三节)教学目标1、躯体运动调节的最基本中枢及N元的分类?2、何谓牵张反射?它分几类?3、何谓脊(髓)休?4、在肌紧张调节中、何谓易化区和抑制区?何谓大脑僵直?5、这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分哪三个方面?6、何谓怕金森病和舞蹈病?7、何种情况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第四、五节、P116)教学目标1、自主N的主要功能特征。2、自主N对主要器官的主功能。3、了解自主N(外周)递质、受体及效应(教P219表)。4、掌握下丘脑的主要功能。5、了解边缘系统和脑电图的定义。6、对比了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4个不同点(教P222表10-4)。7、了解记忆的基本过程,试述“温故而知新”属于哪级记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第十章神经系统(绪论)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目标:认识其结构,熟悉其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胞体:接受、整合信息N元树突:接受信息传至胞体突起始端:产生AP轴突中段:可传导AP末端:释放N递质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构成的基本单位。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外包裹髓鞘或神经膜形成。主要功能为传递兴奋(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兴奋(功能作用:末梢释放递质)神经纤维的功能营养作用(释放营养因子),周围N损伤后肌肉便萎缩。(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NF传导兴奋的特征: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求其结构、功能完整时才能传导兴奋。②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包含很多神经纤维,但这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基本互不干扰。③双向性:一点受刺激,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两端同时传导。④相对不疲劳性:NF传导兴奋时耗能极少,连续刺激数小时,NF仍保持可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126P)与神经纤维直径大小,有无髓鞘,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有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速度加快,反之减慢。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1.突触(名解):N元之间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按接触部位分为:轴-胞体、轴-树、轴-轴、树-树突触2.分类兴奋性突触按功能分为: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囊泡、递质(二)、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间隙:(7.5nm)水解酶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127P图10-3)图11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扫描电镜像神经元胞体突触小体(三)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通透性改变→Ca2+离子通道打开,Ca2+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膜Na+或Cl-离子通道打开,离子Na+或Cl-内流,分别引起后膜去极化和超级化→产生局部突触后电位。(127P)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为主)、Cl-、K+通透性↑→Na+内流、随后K+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局部电位可总和、一达阈电位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使突触后N元兴奋。若总和不够、不能引发AP,但仍可使突触后N元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而易于爆发动作电位—此称之为易化。(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①定义:N冲动抵达前膜时,该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引发后膜超极化称之(IPSP).途径: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K+通透性↑→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N元抑制。IPSP也可以总和,降低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实际上,一个突触N元(发分支)可与许多突触后N元构成突触联系;而一个突触后N元可与许多N元的轴突末梢构成突触联系,其中,有兴奋性、也有抑制性突触的联系。例:一个前角运动N元突触小体达2000个;而脑皮质可到达30000个。[突触达10万个以上]。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这些突触传递的综合效应。•此外,电突触传递、蛋白质通道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传递快。有双向性,这可能与许多N元同步放电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等其他信息传递方式。三、神经递质(一)概念(名解):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按其存在部位不同,分为:周围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1、周围神经递质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2、中枢神经递质在CNS内,参与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概述: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①感受器、②传入N、③中枢、④传出N、⑤效应器。(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见129P图10-6)1.辐散式:一个与→多个、的传入神经。2.聚合式:多个与→一个、的传出神经。3.连锁式: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4.环路式: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环式联系(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⑴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⑵突触延搁突触传递需消耗一定时间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后发放:传入神经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在一段时间内仍能发放一定频率的冲动。⑸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缺氧、CO2↑、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咖啡因→递质释放↑)。连续刺激使递质耗竭易疲劳。此处注意与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征相区别!(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由感受器、神经传入通路、感觉中枢三部分活动完成。感觉产生过程: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意识性非意识性躯干、四肢头面部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束运动(下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躯体N传入上传接受刺激后→感受器兴奋→脊髓后根感觉NC→四肢脊髓丘脑束痛、温、触(粗)脊髓丘脑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大脑脊髓丘脑束浅感觉传导通路,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传导通路,先上行,后交叉。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丘脑作为躯体感觉(除嗅觉外)传入大脑皮质的最后驿站,是感觉的总换元站,可对感觉进行粗糙分析和综合。根据投射特征不同,由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的感觉投射系统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了解各自特点和功能!(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各种感觉(除嗅觉)传入(通过在第一、二级N元换N元后)最后在丘脑(最中继站)换元后发出特异性F,以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引起特定的感觉的传入系统。如视N→外侧膝状体→发出的F称:视辐射到枕叶→引起视觉。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和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下传N冲动。(重点提示)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感觉传入过程中发出侧支与脑干多次换元后再与丘脑(第三类核)板内核换元发出F,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传入系统。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易受药物影响。★上行激动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由非特异性传入组成。如果该系统的上行冲动减少时,大脑皮层就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功能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核(板内核)③板内核→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特点①多次更N换元②投射区广泛(点对面关系)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①三次更换N元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4区(即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41区+42区视觉区=17区(一)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二)皮层感觉代表区:1.体表感觉代表区:⑴第一感觉区①位置:中央后回②功能: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清晰。③投射特点:Ⅰ.左右交叉Ⅱ.倒置分布Ⅲ.精细正比(3-1-2区)⑵第二感觉区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③投射特点:Ⅰ.双侧性投射;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2.本体感觉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前回。3.内脏感觉区:在第二感觉区及皮质边缘叶。4.视觉代表区: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⑵投射特点: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5.听觉代表区: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四、痛觉(一)、痛觉感受器“伤害性刺激→组织损伤→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组织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K+、H+)→游离N末梢(感受器)兴奋→中枢引起疼痛觉。(二)、皮肤痛觉:-为伤害性St作用于皮肤引起的痛觉。快痛:为刺痛(刀割、电击),产生和消失快,感觉清楚,定位准确,伴屈肌反应。经特异性传入到第一体感区引起清晰感觉。(达生第一、二感觉区;6版299)慢痛:烧灼痛,产生和消失慢,定位模糊,伴情绪和心血管、呼吸反应。如炎症叫疼痛。经非特异性传入到大脑广乏区域引起模糊痛觉。(主投到扣带回;6版299)(三)、内脏痛与牵涉痛1.内脏痛(指伤害性St)的特点:①发起慢、时②定位不准、定性不清;③牵拉、痉、缺血、炎症S
本文标题:12-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7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