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生活与哲学》三、认识论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相互依赖。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同照镜子。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4、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5、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四)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意识。即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根据……情况/针对……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提出计划、方案、战略/从……中总结教训,调整政策/进行调查研究等等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战略、计划、方案等/贯彻……精神/坚持……方针/强调各种精神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作用等等理论联系实际:(1)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生态失衡等。(2)由于人的活动,产生了某种积极的成果。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等,还有一些重大工程取得了成功,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和载人航天、嫦娥奔月等取得成功。规律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生活与哲学》全书基本框架一般到个别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的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整体与部分第二、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一单元4-5课6课7-10课11课12课1-2课3课《生活与哲学》一轮总复习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考点要求]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实践(一)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对象是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2)变革社会的实践。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3)科学实验活动。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可把人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存在,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活动。下列关于实践,认识正确的是()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③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③D(1)客观物质性:(2)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二)实践的特点: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过程及结果受客事物及规律的制约实践既不是主观范畴,也不是客观范畴(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过程,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2014江苏高考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2014·海南卷.17].以往台湾地区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地区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直接经验间接经验(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原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过程。分析下列说法体现或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5、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6、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8、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认识事物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二、真理(一)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三)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1)条件性: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2)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判断: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真理中包含着谬误,谬误中也包含着真理。三、认识1、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无限性:无限向前发展3、上升性: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对象主体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2].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认识论相关原理方法论小结: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认识来自,获得认识,基于…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实践中有新问题要解决,新的认识工具,认识深化、进一步提高或提升)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效果)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为了解决实践中的什么问题)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材料:与意识的反作用类似)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强调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认识,认识不断发展)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材料:真理是某时代实践的产物)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强调客观情况变化,认识也要随之变化发展,认识要符合某时某地的实际的。)【2014江苏高考37】.材料一2013年,以“xx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帐,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xx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4分)37.(1)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2014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材料一习近平强调,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材料二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2)“事实是真理的依据”蕴含了哪些真理知识?(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①以“事实”为真理依据,揭示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②以“事实”为真理依据,表明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以“事实”为真理依据,体现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④以“事实”为真理依据,说明了真理与谬误有确定的界限。2014年8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材料三习近平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历史担当。我们要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3)分析“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的哲学依据。(3)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有能动作用。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变化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开拓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了发展的观点。③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三、认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59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