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乙已》选自《呐喊》,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读准字音附和()不屑()置辩荤()菜咸亨()酒店羼()水拭()蘸()阔绰()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腿门槛()hèxièhūnhēngchànshìzhànchuòzhànghōngzháokǎnshéjiànzhànyǎo解释词语不屑置辩:颓唐:分辩:缠夹不清:附和:之乎者也: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辩白,辩解。搅扰、夹杂不清。(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咸亨酒店茴香豆长衫科举制可能成为未来官吏的读书人需要背诵下列书籍,“论语”11750字;“孟子”34685字;书经25700字;“诗经”39234字;“礼记”99010字;“左传”196845字。以上合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背诵之外还要融会贯通。科举制度台阶中最低的级别——秀才秀才只能得到一点点有限的利益:可以穿长衫,见县官不用下跪的社会地位,所能得到的经济利益极少,完全不足以为生。要获得足够谋生的官职,必须考上“举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第一部分(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铺垫)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文章写了孔乙己哪几件事?第4段: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第6段: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第7段: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第8段: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第10段: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第11段:孔乙己拖着残腿来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抓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来说。第四段·外貌描写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爱面子,轻视劳动人民,自命清高4/6段·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爱面子、自欺欺人“又”孔乙己为什么总偷东西呢?第五段:好吃懒做第七段教写字·语言描写热情善良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与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精神孤独第8段分茴香豆·动作、语言描写善良、天真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第10段被打折腿丁举人(范进中举)一个考上了,一个没考上。揭露世态炎凉,科举制的罪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11段·孔乙己最后登场可怜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可笑、自命清高至死不悟热心善良好喝懒做在孔乙己身上寄托了鲁迅怎样的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比阅读孔乙己首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从时间、外貌、衣着、动作、眼神、语言、脸色等角度尝试对比。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语言排出九文大钱动作眼神睁大眼睛(辩解)盘着两腿脸黑而瘦穿一件破夹袄不十分分辩、单说摸出四文大钱眼色很像恳求外貌出场末场4、自身因素——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究竟有哪些?1、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2、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3、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1、“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想一想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2、“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研讨与练习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对弱者的践踏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可见一斑。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2.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1、“排出九文大钱”与“摸出四文大钱”“排”表明他有钱时的自得,同时向只能掏出四文钱买酒喝的短衣帮炫耀自己的优越。“摸”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也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从“排”到“摸”动作的变化,前后对比,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2.“捞”显示了问话人的奚落、嘲笑。“笼”击中了他内心的要害,很痛苦。3.承上启下,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4.大约”表推测,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而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本文标题:孔乙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2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