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院(系)专业(班级)姓名2014年10月8日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风水理论,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举例论述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风水;城市建设;城市选址正文:一、风水理论阐述一说起风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不然,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可见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中国古城市的形态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出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诺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取代了里坊制。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风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根据己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为以下3方面:(1)商周的占卜己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2)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术数”,“术数”之中包括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3)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风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3)东周、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中国风水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基本为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形式派和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理气派。中国风水学中“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法”则偏重于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此外,还有“日法”用于选择吉日良辰以事兴造;“符镇法”为补救各法选择不利的措施。中国风水学按照应用对象又分:阳宅风水,即阳宅相法,专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择址布形:阴宅风水,即阴宅葬法,专司死者的陵墓坟家的择址布置。中国风水学对于住宅所处环境不同,又有所谓井邑之宅、旷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区分,如《三元地理》在风水学应用上又各有所侧重。对于旷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则因其外部环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并举。中国风水学无论形势派,还是理气派,尽管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实际操作方法,但是都遵循如下三大原则:天地人合一原则;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四、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举例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规划等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如历代都城建筑中注重“择中观”,即选址时探求其适中的地理位置,通常为一个区域的地理文化中心。同时,聚落、城市等的基址皆背山面水,一般位于水曲处或河流交汇处,周围众山环抱。此外,都城的布局结构也模式化,即“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1)南朝建康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面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形式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之称。地形属于丘陵区,多起伏,有众多山脉布列于城北及城西一带。有秦淮河关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于北。建康的选址临河背山,顺应了天地人合一的风水原则。建康的依据地形而建,形成不规则的布局,中间的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他道路都是“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城中河道除秦淮河通长江可输四方贡赋以外,又由秦淮河引运渎直达宫城西侧的太仓,供应皇室各种物质。并在潮沟及清溪北源放玄武湖水入城注清溪和运渎,保证漕运和城濠用水。在湖侧作水渎,通水入华林园天渊池,引至殿内诸沟。(2)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的护城河中,经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门前。在罗经天盘中西北方乾位属金代表天。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紫禁城内之布局,其实是隐藏着中国古代之易经阴阳五行道理,亦都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明清两代之帝皇依然尊崇古代易经阴阳五行之学,将之运用于整个宏伟之宫殿群,由此可知易学之尊崇地位,为历代皇帝所用,历久不衰之原因。因为注重阴阳五行学说,故此所有城内设计,都是依存着阴阳两面互相对应,及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分布。如外殿之布局采用奇数,称五门、三朝。内廷宫殿用偶数,称两宫六寝,两宫即干、坤两宫,六寝即东西六宫。方位方面有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彩中有青、黄、赤、白、黑五色。所以紫禁城东部有某些宫殿用绿色琉璃瓦顶。西面布局全部是把太后、太妃之宫殿布置在西部,因为五行之生化过程属(收),五行属金,方位为西方。五行之赤色象征(喜),所以紫禁城所有的墙、门、窗、柱、框一律用红色。五行中的黄色属土,代表万物之本,亦都象征尊贵之意思,因此宫殿内大多数之瓦顶皆用黄色,其道理在此。紫禁城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紫禁城与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位置分别设在天盘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宫位,传统风水对阳宅门户的特殊设置可见一斑。紫禁城,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紫禁城,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五、总结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不仅是现代有争议。对这个问题,要有历史观点。风水学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正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一样,其中有占卜的重要文化内涵。但从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几个影响来看,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处理城市规划中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研究它、剖析它,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服务参考文献[1]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7[2]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3]程建军,孙尚朴.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于希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5]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6[6]汉宝德.风水与环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7]东南大学,潘谷西.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本文标题: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4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