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二下科学教案共14课(冀教版)
第一课推力与拉力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科学探究1.能从观察、比较“推”和“拉”的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能用多种方法完成“推”和“拉”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1.积极进行推拉活动,兴趣浓厚。2.能从多个角度发现推拉物体时产生的现象。3.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倾听他人的描述,合作完成任务。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生活中经常用到推力和拉力,利用推力和拉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教学重点1.能用简单合适的语言描述自己在推拉物体时的感受和发现。2.能从同学描述的感受中归纳出什么是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卡纸、彩笔、剪刀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探究一名同学在推门,一名同学在拉窗户。画面简单明了,指向性强,并通过小鼠标的问题“推或拉时物体会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教室是学生最熟悉的场所,以此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将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将活动的主题聚焦到本课探究的问题上。(二)探究与发现该部分安排了“感受推和拉”和“推拉纸蝙蝠”两个探究活动。活动1:感受推和拉教材中依次展现了推向左边拉,窗户、拉窗帘、提书包等学生的日常活动。这些情境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学生易于操作,易于理解。“向里推能把门推开。”“向左边拉,窗户才能拉开。”这些对话提示学生观察、比较“推”和“拉”时用力的方向及产生的结果。“我力气小,推不动。”推讲桌需要很大的力气,提示学生感受力的大小。“我觉得书包在拉我。”这句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教材设计的体验活动,小鼠标还交代“推拉更多的物体,交流我们的感受”,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推”和“拉”,体验力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力的概念,从而为理解更多更复杂的力打好基础。活动2:推拉纸蝙蝠教材利用小鼠标提出任务:“照图做一只纸蝙蝠,体验推和拉的过程,并观察发生的现象。”再通过三幅图片展示了纸蝙蝠的制作过程。(1)将一张正方形的卡纸沿对角线对折。(2)在三角形的一边按教材所示剪两刀,并在下面合适的位置用彩笔画出眼睛。(3)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将每一侧的翅膀向下弯折。制作完成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认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以此体会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在此活动中,学生亲历动手、动脑的过程,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了“推”和“拉”都用到了力。教材在引导学生经历了“感受推和拉”“推拉纸蝙蝠”两个探究活动之后,初步建立了对力的认识—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三)应用与拓展教材展示了“升国旗”“推购物车”“拔河”三幅图片,引导学生将场景由教室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利用推力和拉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拓宽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举例中包含的一些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力的进一步观察。如“升国旗”时拉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不一致,“拔河”中包含了合力的内容。(四)情境与问题1.教师可以借助教室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利用真实的情景展现:一名同学在推门,一名同学在拉窗户(也可以推或拉其他物体,不一定拘泥于推门和拉窗户)。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推或拉时物体会怎样?我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很快被吸引到情境中来,从而引入本节课探究的问题。2.此环节也可以采用生活中推拉物体的视频或图片作为引入,让学生观察后谈谈看到了什么现象,推或拉物体时会有什么感受。教师要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五)探究与发现活动1:感受推和拉1.明确任务: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进行体验活动。在活动前引导学生交流“你准备推或拉什么物体?”“在推或拉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确任务,注意安全。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推或拉的过程中注意体验感受。2.体验感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或拉的体验活动,由于学生可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体验,积极性会很高。推门、拉窗帘、推桌子、拉凳子等是学生可能选择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力求每名同学都参与体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给学生体验的时间一定要充足,以便学生能有更多的发现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3.表达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有序交流,如“你选用的是哪种物体?用到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等。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倾听,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不同发现,并及时补充评价本活动需要学生在推和拉的活动中体会对力的初步认识,隐含对力的三要素的感受。所以教师的引导不要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交流推拉哪些物体上,而是要让学生充分交流他们的感受和发现,并进一步进行总结。如:推门的不同地方感觉不同,推门的外沿感觉省力,推门靠近转轴的一侧感觉费力。4.归纳概括: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在推或拉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感受?”进而归纳概括出“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活动2:推拉纸蝙蝠教学时可参考以下环节1.作品引领:教师可以出示做好的纸蝙蝠,告诉学生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2.掌握方法:建议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纸蝙蝠的制作过程。在动手制作之前,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学生参照纸蝙蝠的制作过程,包括对折、剪切、勾画眼睛、推拉翅膀,完成纸蝙蝠的制作。做好之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做准备。3.交流发现:学生在反复推拉纸蝙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发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例如“只有我推或拉它,它才会动”“我用力拉它的翅膀,耳朵向下;当我用力推它的翅膀,耳朵向上”“用力大小不同,它的运动也不同”等,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且进行补充、完善。4.得出结论:推拉物体时需要用力,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六)应用与拓展1.可以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推力和拉力,在学生交流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适当补充。2.此环节教师也可以在课上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完成。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用到推力和拉力的地方,并做好记录,对完成得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二课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1.能从观察橡皮泥形状变化的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能对受到力的作用后的橡皮泥的变化进行观察并描述。3.能对物体形状产生改变的原因进行猜测并实成验证。4.能从“捏橡皮泥”和“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这两个探究活动中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教学重点1.能对捏橡皮泥及改变其形状的活动表现出强烈的探究2.能从多个角度对形变的原因进行猜。3.在词论中积极发表自已的观点,听他人的观点教学谁备橡皮泥、尺子、橡皮筋、A4纸、铁丝、气球、海络、毛中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展示的是彩色橡皮泥的图片,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小标提出的问题“拉一拉,捏一捏,橡皮泥会怎样?”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橡皮泥是学生感兴趣的玩具,以此来创设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该事物对学生的认知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作用。橡皮泥作为探究对象,取材方便,可操作性强,现象明,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捏橡皮泥“用多种方法试一试,看看橡皮泥会怎样?”教材利用小鼠标交代了活动的内容,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图片展现了学生分组捏橡皮泥的情景提示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又通过对话“拉一拉.可以让橡皮混变成长条形”“看我搓得圆不圆”“用力压,能把它压扁”交代了学生活动的结果。活动2: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在改变橡皮泥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教材选取的材料有:塑料尺、A4纸、铁丝、橡皮筋,利用图片展示改变物体形状常见的方法,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同时提示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安。教材利用小鼠标将学生引领到交流的环节,“大家都用到了哪必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三)应用与拓展教材首先出示问题:“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如何被利用的?”将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有意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在利用“力能改变物体形状”的知识服务生活。教材选取的三幅图从饮食、玩具、生活用品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形状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把面神拉成面条,可以让我们享受美味的食物;利用压缩空气的弹性,可以做成小朋友的玩具;改变泥的形状,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陶瓷。这些生活中的情景图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继续寻找物体形状变化的实例。(四)情境与问题1.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导入新课,展示各种各样的橡皮泥“我们都玩过橡皮泥,拉一拉,捏一捏,橡皮泥会怎样?”这一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为契机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2.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此环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好的橡成泥作品,色彩、形态各异的作品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此基出上。引领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五)探究与发现活动1:握橡皮1.明确任务: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学生活动前应该提问学生:“在橡皮泥的过程中,你会用到什么力?橡皮泥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明确,便于学生有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2.探究变化:此环节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在活动中,关注法学生的不同玩法,发现好的创意及时鼓励。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结果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记录时可以画,也可以用文字。3.交流分享: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汇报交流。表达时引导学生如实汇报自己的发现,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在此基上学生可能还会发现,在几种不同力的作用下,橡皮泥会变化出不同的形状。活动2: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除了教材提供的材料之外,教师也可以补充其他的材料,但一定要典型可操作性强,如气球、海绵、毛巾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材料,不一定每种都尝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开展探究活动。小组活动前可以制订简单的计划,如选取哪种材料,准备怎样改变形状等。提醒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把深究的结果及时填写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小组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比时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要给予鼓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六)应用与拓展1.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圆绕“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如何被利用的?”进行讨论交流。明确任务后,先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2.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生活中继续寻找这样的实例。第三课可伸缩的橡皮筋数学目标1.能从观察、比较橡皮筋的形变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能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特点,知道在去掉力后橡皮筋的形状是可以恢复。3.用橡皮筋的方法的方法、发现去掉力后有物体有的可以恢复形状,有则不能。4.能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形状交化的大小或有无。5.能简要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计论交流。教学重点1.能对橡皮筋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题2.能重事事实,如实述观寒到的橡皮筋及不同物体发生形状变化的现。3.能积发表自已的观点,题意线听、分享他人的观点,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准备1.橡皮筋、海棉、彩色弹簧图、曲别计等。2.与本课有关的图片或视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
本文标题:二下科学教案共14课(冀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6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