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德育原理与实践
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一、道德的内涵(一)从词源上考察(二)几组概念辨析1“道德”与“品德”2“道德”与“政治”3道德与法律:法律以显性成文的形式存在,与国家伴随。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公平的保障。4“道德”与“礼仪”:在古代农业社会,一定程度上道德等同于礼仪。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二、道德的本质(一)道德的社会历史本质◆1道德的产生首先,道德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其次,道德是人性的需要。◆2道德的流变:道德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表现为阶级性、时代性、地域性、超前(滞后)性及相对独立性等相关特征。综上所述,关于道德的历史本质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经济的发展是“轴线式”前进,道德的流变是“曲线式”变化,但是二者保持一致。第二,虽然道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是道德在总的过程中是进步的。第一节道德的内涵与本质二、道德的本质(二)道德的规范本质◆1道德规范的形态:(道德规范的形成也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从早期的图腾禁忌到当代的义务责任,反映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到自律性的转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1)图腾(totem):印第安语,一是指亲属。二是指标志。(2)禁忌:是指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3)礼仪: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4)箴言:箴言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告诫规劝为主。(5)准则:准则是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是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条件。(6)义务:义务就是人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应该进行的价值付出,是法律对公民或法人必须做出或禁止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7)责任: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分内应该做好的事;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2道德规范的特征道德规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他律性和自律性。(二)德育的内涵与外延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应该指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第二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外延(一)德育一词的由来大德育与小德育大德育:指的是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内的德育。小德育:指道德教育,是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相对的概念。二、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德育的必要性◆1德育是人性的需要◆2德育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调和的需要◆3德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二)德育的可能性◆1政治、法律、道德作为一种规范、准则是可以学习的◆2规范的学习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一)德育目标1993年3月颁布的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1995年2月颁布的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1995年2月颁布的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三、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二)德育任务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并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观2培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具有思想道德思维、判断和评价及自我教育的能力(三)德育内容◆1基本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家庭美德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爱国主义教育◆5民主与法制教育◆6理想和信念教育1如何理解道德本质及其内涵与外延?2道德和利益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案例简要分析。3在“大德育”和“小德育”问题上,你更倾向哪种说法?为什么?4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目标?5当今时代,你如何处理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第十章德育实践1了解德育三种模式,并能结合我国实践进行评价。2识记德育原则与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3能综合运用德育理论,对当前我国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一节德育模式简介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道德认知性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结构反映其道德判断水平;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交往和生活情境是最适合个体道德判断力发展的环境。在此认识基础上柯尔伯格提出了经典的认知性发展理论模式。(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第一节德育模式简介二、体谅模式该模式属于情感性发展模式,由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菲尔及同事首创。他们于1964—1971年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英国13~18岁的男女生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调查,提出了一些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教材。(一)理论假设(二)体谅模式的教材与方法(三)简评三、社会行动模式该道德教育模式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各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道德教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Newman)等,其代表作是《公民行动教育:对中学课程的要求》、《公民行动教育技巧》。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划分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学习者,使之转化为学习者思想品德的过程。它既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塑造的过程,又包括受教育者本身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一)教育者提出要求的过程(二)学习者受外部影响的过程(三)学习者内部心理矛盾运动的过程(四)学习者内部道德环境形成的过程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人的品德不是生而具有的,而是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的结果。其次,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其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第二节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一时的改变还不能长久坚持,就需要反复提醒,不断巩固达到稳定的效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一)方向性与理论联系实际该原则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的是道德内容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德育方法要亲自践行,在实践中获得认知和情感,进而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第三节德育原则(二)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三)长善救失长善救失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四)循序渐进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教育要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不能人为拔高,也不能过低,最好在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关怀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七)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指在德育过程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八)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前后连贯地进行下去,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二、德育方法我国中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有说理教育、情感陶冶、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与奖赏、惩罚等。(一)说理教育◆1.说理教育的类型(1)讲解(2)谈话(3)报告(4)探讨(5)参观。◆2.说理教育的要求(l)目的明确。(2)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3)把握好时机。(4)以诚待人。(二)陶冶◆1.陶冶法类型(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2.陶冶法的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讲解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三)榜样示范法◆1.榜样的类型(l)典范(2)示范(3)优秀个人◆2.榜样法的要求(1)榜样人物要具有权威性。(2)榜样人物要生活化。(3)不断用榜样强化学生。(四)实际锻炼◆1.锻炼法内容(1)练习(2)制度(3)委托任务(4)组织活动◆2.锻炼法的要求(1)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一以贯之的坚持。(五)奖赏与惩罚-◆1.奖赏在运用奖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奖赏的分量要适度②奖赏频率要适中③奖赏要针对具体问题◆2.惩罚首先,进行惩罚的事件必须是有关道德的事件。其次,惩罚必须由权威来施行。再次,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六)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第四节当前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一、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德育体系内部诸环节存在的问题1.德育目标:相对于“高、大、空”有所缓解,但仍然与实践脱节2.德育内容:相对贫乏,缺少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道德规范3.德育途径:比较单一,且有些流于
本文标题:教育学德育原理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6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