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云南课题组王亚南执笔1996年,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1999年,云南省委六届九次全会进一步确定,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为云南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通过2000年度的全国高考试题,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在全国已广为人知。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培育市场,发展产业;重点突破,全面进步。已公布实施的《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有效开发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提供文化内涵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布局”。这样,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支撑。从1999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研讨会”开始,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学界、政界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九五”期间,以“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性、全国性文化、旅游、体育等类大型活动在云南举办,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2000年8月,“云南文化产业展览洽谈会”在昆明召开,同时云南文化产业界联合会宣告成立,在全国较早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正式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并广泛展开与省外、国外的文化生产项目合作,以此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表现了突出的西部特征:一方面,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国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说还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旅游业凭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迅速壮大,并拉动城乡民营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显出了独特优势。因此,云南很适宜作为一个大区域性的西部个案来加以分析。本文分析主要侧重于文化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文化产业收益的基本数据。文中所用数据主要分别由云南省文化厅、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体育局、旅游局和石林、剑川、建水、腾冲、广南、景洪各县市提供,部分数据则根据各种原始数据经推算校订、分析整理而来。一、国营文化产业尚待壮大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云南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领域的国营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都市;与不少发达地区不一样,云南上述文化产业又基本上集中于省会昆明。昆明独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3,在上述文化产业方面更是一枝独秀。再则,云南国营文化产业体系发育还不够完备,大多数经营主体尚未从文化事业单位的原有体制里脱胎出来,不妨把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些重要数据作为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待。1、文化艺术业概况。至2000年底,全省的政府文化部门管辖范围内共有各类文化机构2233个,分为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公共图书馆、群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所、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艺术教育机构共9大门类,从业人员有13229人。表一云南文化部门管辖单位2000年经营情况门类数量(个)从业人员(人)财政补助(万元)营业收入(万元)经费自给率(%)艺术表演团体1294670727068214.1艺术表演场所4047118727887公共图书馆14815715134(未详)11群艺(文化)馆1471865321810112乡镇文化站15572267268019323博物馆3048011105434文物保护管理所965791325(未详)50电影发行放映*32606900(无)2739100艺术教育机构7387465(未详)26总计541419190213894047—*表中“电影发行放映”包括了各地各类放映点,因而机构数量及其从业人员人数有大量增加。另外,同期全省共有社会办各类娱乐场所8548个,其中有歌舞厅1444个、舞厅1017个、卡拉OK厅1735个、电子游艺厅1920个、台球厅821个、旱冰场31个、综合娱乐场所247个。从业人员共39855人,其中固定职工有13905人。整个文化娱乐业2000年总收入28693万元,实现利润共8151万元,上缴税费4158万元、文化市场管理费1438万元。2、广播电视业概况。目前,云南有获准重新登记的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9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49座、调频广播转播台2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1座、地县级教育电视台9座,1568个乡镇都建立了广播电视站。全省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29391座,位居全国第一,通电的村委会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人口覆盖率由“八五”期末的78.2%提高到86%,电视覆盖率则由72%提高到88%,分别增长7.8个和16个百分点。128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城镇有线电视传输网,入网用户250万户,网络传输线路共11607千米;60%的农村乡镇也建立了小片有线广播电视网。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广播电视干线网络已建成光缆干线4010千米,含国家级干线380千米,连通16个地州市,另连通80个县市区,同时建成省电视电话会议中心。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现开办综合、音乐、经济、交通、民族语、对外广播6套节目,共计109个栏目,平均每天播出77个小时。云南电视台开办了云南卫视、经济、旅游文体、生活、影视5个频道,共计48个栏目,平均每天播出82个小时。各地州市电台、电视台在转播好中央台和省台第一套节目的同时,都开了自办节目,并分别开设傣、彝、藏、壮、苗、瑶、哈尼、景颇、拉祜、佤、傈僳等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云南广播电视报最高年发行量达150万份,产值达2000万元。“九五”期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共拍摄电影12部,云南音像出版社制作发行音像制品CD、VCD光盘329万盘、录音带41万盒。到2000年,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在编职工共有9713人,其中采、编、播专业人员3663人,行政人员1047人。经济创收能力逐年增长,1995年省广电厅直属单位广告收入4600万元,2000年省广电局直属单位广告收入达1.7亿元,年均递增率为37%。3、新闻出版业概况。云南现有公开出版的报纸70种,“九五”期间年均印数3.02亿份;期刊125种,年均印数1869.4万份。出版社10家(图书出版社8家,音像出版社2家),其中省新闻出版局直属出版社5家,另有1家电子出版单位设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内。2000年共出版图书2228种,其中新书1002种,重版书642种,总印数1.34亿册。注册登记的各类印刷企业2655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01家,排版、制版、装订专项企业10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217家,其他印刷品企业420家,另外还有复印、影印、打印企业1907家。图书发行网点约3000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网点407个。新闻出版全行业现有从业人员4.1万人,其中局系统正式职工6689名,初步形成书报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门类比较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和教育、科研、外贸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产业。“九五”以来版权贸易已达240多项,其中输出20多项。2000年版权贸易达85项:引进版权77项,输出版权8项,贸易项目比1999年增长7%。从经济效益看,2000年全行业总销售额45.2亿元,实现利润共3.6亿元。1994年局系统还有5家单位亏损,到1997年全部扭亏为盈,实现了全系统盈利。2000年总收入18.82亿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序为第14名,为1994年的3.1倍,平均年递增20.24%;实现利润8525万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序为第18名,为1994年的5.42倍,平均年递增32.5%;上交税利8546万元,为1994年的5.17倍,平均年递增31.48%;200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98亿元,为1994年末的2.77倍,平均年递增18.5%。有4家直属单位进入云南地方企业税利50强,分列第11、第24、第28、第34位;有3家出版社进入“九五”期间全国图书出版社百强,分列第13、第72、第91位。4、体育健身业概况。表二云南体育设施、队伍、场所现状国有基础设施竞技运动队职业化俱乐部社会办经营场所体育场22田径1红塔足球俱乐部已有高尔夫球场2体育馆17体操1游泳池63摔跤1红河摩托车队在建高尔夫球场6游泳馆2柔道1灯光球场211排球1红河女排俱乐部保龄球馆51射击运动场4射击1水上运动场1拳击1藏秘围棋队网球场100余赛马场1举重1自行车运动场1网球1云天化体操队健身场所430余摩托车运动场1武术1高原训练基地1击剑1雄风汽车俱乐部红塔体育中心其中足球场网球场保龄球11个11片66道重点业余体校43自行车1体育运动学校7游泳1大重九网球俱乐部体育科研所1企业足球队若干表2所列体育基础设施、竞技体育运动队,均可成为竞技表演、企业与体育联办高水平运动队、运动队冠名赞助、体育广告等产业化开发项目和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此外,体育系统长期培养积累了大批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共有专职教练员633名,一级以上裁判员1837名,体育科技人员19名,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50余人,为体育技术培训、全民健身指导、科技咨询服务、体育表演、经纪活动以及开办各种体育经营实体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是今后发展体育产业潜在的重要力量。云南自1994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以来,至今已累计发行销售1.8亿元,积累体育发展公益金达5000余万元。2001年4月开始发行体育电脑彩票,截止8月底累计发行已超过3亿元。全省体育用品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市场占有份额不大,仅有昆明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生产的体育电子产品、云南围棋“云子”、云南制球厂与上海球厂联营生产的“火车头”篮球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其他体育用品的生产尚属空白。但消费市场需求较大,据调查,仅目前昆明40多家体育用品商店年销售额即超过1亿元。1998年,昆明注册的各种体育经营项目有84个,年经营额达2.1亿元;至今,经营体育健身产业的有限责任公司达144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已成立的职业俱乐部在国内赛事中都具有较高水平,促进了体育市场的繁荣。网球、羽毛球、台球、保龄球、游泳、垂钓等现已成为热门的大众消费活动,武术、跆拳道、足球、网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则是体育培训业的热点。2000年底统计,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群众近1000万人,体育消费超过5亿元。另外,在五彩缤纷的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已挖掘整理出386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近50%,能够市场化运作的民族体育项目已有10余项,过溜索、骑马、斗牛、斗羊、摔跤、划船、秋千、射弩等逐步进入商品化开发进程。同时,云南以雄、险、奇、秀的自然地貌和四季如春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大批体育旅游者,高原体育训练、登山、漂流、探险、越野挑战、国际公园定向,以及高尔夫球、网球运动已成为体育旅游的主要活动项目。从以上情况来看,由于云南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滞后,经营型和公益经营型单位的企业化步伐缓慢,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程度也不高,因而尽管产业开发意识萌动已久但实际推进过程不是很快,结果在以上各类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尤其是国营文化生产领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部分总量偏小,需要尽快发展壮大。二、文化旅游业急剧扩张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切体察到,旅游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业。云南有独特神奇的民族文化环境、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正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赋予云南旅游业神奇魅力,同时旅游业也为遍布城乡的民营文化产业搭建了发展平台。在这个意义上,不妨以“文化旅游业”的修饰来强调云南旅游业的浓重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业无疑是云南文化产业最明显的优势所在,这也是特地将其单列来考察的原因所在。“九五”期间,云南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434.88万人次,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4.47亿美元,年均增长1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接待海外旅游者和旅游外汇收入连续5年分别列居全国第6~8位。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4707万人次,年均增长18.8%,高出全国平均
本文标题:云南文化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