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
中国教育史专题期末论文姓名:杨永红专业:教育学学号:2012010035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儿童游戏有着迥异于西方国家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出古人对儿童成长的要求和期待,并事实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中有些方面值得肯定,而有些方面则应当加以分析和批判。关键字:古代儿童游戏特点启示一、儿童游戏特点(一)道德为先崇尚道德是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重要特点。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和培养孟子而三迁其居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对儿童游戏道德内涵的重视。古人从“学什么像什么”,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朴素认识出发,对儿童游戏决不放任。类似孟母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据记载,唐代诗人元结家的乳母制作了一种“圆转之器”让孩子游戏。元结的朋友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不仅将些玩具当场烧毁,还义正辞严的告诫元结,“圆”代表着圆滑世故之意,为刚正不阿之士所深恶痛绝,人应“宁方为皂,不圆为卿”,意为宁可做一个正直的皂隶,也不做圆滑的卿相。这是一种极端的道德主义,对儿童游戏的影响可谓深远。古人推崇智慧类游戏,其原因在于这些游戏具有道德性、政治性,即使某些内容看似较为抽象的儿童游戏,如棋类游戏,它们之所以受到肯定,也是因为具备道德价值。以象棋为例,象棋中的将、士、相、车、马、炮、兵实际上分为三组三个等级,各有分工作用范围和行动方式,尊卑分明,不可逾越,表现出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观念象棋中的各个棋子儿以将帅为中心分列两旁,地位最低贱的兵卒处于战争的前沿,而且只许进不许退,行棋过程都是为了保护“老将”不失,表现出强烈的忠君观念象棋中的各个棋子儿都是男性角色,没有一个女性棋子,表现出传统的夫权观念。儿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熏陶。围棋更为抽象,但在古人眼里,下围棋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和作用使激烈的争斗转化为文质彬彬的“手谈”,依旧有着浓厚的道德蕴涵。受中国传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传统儿童游戏中没有女孩子的地位。在众多的儿童游戏中,真正完全属于女孩子的游戏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如乞巧、踏彩球。偏重于女孩子的游戏也为数不多,如荡秋千、踢毽子,斗花草、抓子儿等。即使是这为数极少的几种,也充满了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意识。如乞巧是完全属于女孩子玩耍的游戏。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古代一般家庭都要求女孩子玩乞巧游戏,以求织女娘娘将“巧”传给自己,长大变得心灵手巧。乞巧游戏从南北朝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影响广泛。从中可以看出,女孩子即使是游戏,也承担着道德使命,不似男孩子的游戏更多一些游乐的性质。中国传统儿童游戏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的现象,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受到今人的摒弃和批判。总之,古人以道德标准作为选择儿童游戏的依据,并人为地赋予儿童游戏以强烈的道德意义。认识到儿童游戏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不错,但将其推向极端道德主义则绝不可取。(二)崇尚智慧具有高度的智慧内涵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像智力游戏中的棋牌类游戏和拼摆类游戏、语言文字游戏、科学游戏以及大量游戏和玩具中的科学蕴涵中很容易发现,也许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儿童游戏像中国这样能够如此地锻炼培养儿童的智慧。事实上,当今世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中国人的强项之一就是棋牌运动,无论是象棋还是桥牌,中国运动员都有不凡的表现。而围棋更是中国的国粹,中国人深谙此道。所有这些传统游戏在中国古代都是儿童们从小玩耍的,可以这样说,当今中国运动员擅长棋牌,乃至于中国人被世界公认为聪明智慧,是中国人喜好游戏、游戏充满智慧内涵这一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与崇尚智慧相联系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比较忽视儿童身体的锻炼,甚至还有一些并不正确的观念。首先,以为剧烈运动的游戏不合温文尔雅和“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的道德准则,因而批评乃至抵制这类游戏,主张用“合于礼仪”的“雅戏”来取而代之。《弹棋经序》记载“汉成帝好激鞠,刘向以调劳人体,竭人力,非至尊所直御,乃因其体作弹棋”。这是以古代人认为足球运动不如棋戏高雅的一个事例。而这些社会观念必然会影响到儿童游戏的选择和开展。其次,认为剧烈的运动游戏有伤儿童的身体。球戏在唐代十分盛行,甚至经常有女子骑马打马球。对此,教育家、文学家韩愈批评说“凡五脏之系络甚微,坐立必悬垂于胸臆之间,而以之颠顿驰骋,呜呼其危哉”韩愈并未认识到运动类游戏对身体锻炼的作用,而仅仅看到了激烈运动所可能产生的负作用,比较片面,而这种观念却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使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总体上文弱有余,而勇武不足。从另一方面说,当今世界走、跑、跳、投、拼抢之类竞争性强的力量型运动和游戏不是中国人十分擅长的项目,这从反面证明了中国传统儿童游戏对智慧的崇尚和对体力运动类游戏的轻视是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当然,对于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崇尚智慧的特点应当采取历史的分析态度,不应一概肯定或者否定。(三)自然简易崇尚自然也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一个特点,它要求儿童教育中运用游戏的手段,体现了遵循自然的原则。《学记》中说“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要求儿童既要有正课的学习,又要有课后的休息和游戏,这本身就表明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事实上中国传统儿童游戏大多童趣十足,为儿童所喜爱,也表明游戏的设计考虑了儿童的天性。即便是反对让儿童从事剧烈的游戏也包含有不损伤儿童身体,保证其健康自然发展的因素在内。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开展,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约束,只要儿童有兴趣,愿意玩,就可以随时进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单易行甚至不需要任何器具的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信手玩来。如捉中指、弄手影之类幼儿游戏,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只需要一双手,却也趣味无穷。内容复杂的棋类,拼摆类游戏工具也不复杂,例如围棋只需要黑白两种子儿各种杂棋更是只需要几颗石子就可随地下起来七巧板也简单到只需纸板一张稍加剪裁即可。可以看出,这些游戏的玩具大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材料或半成品,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儿童自身的器官手、脚等,如“剪刀、石头、布”还有“背人”、“捉迷藏”、“木偶人”等,都是徒手进行的。二是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简单材料水、石头、沙子等,这些玩具材料来自自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具体代表某一物体,儿童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将玩具材料加以创造和想象。如一张纸可以用来翻“东西南北”,也可用来放“风筝”、做“风车”……总之,充分地利用自然物,不受时间、场地,器具的限制,简单易行却又可玩性极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儿童游戏所未曾有的。(四)生活趣味民间的儿童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们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的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融入到民间游戏中,让游戏更容易贴近儿童的生活,使游戏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儿童在轻松、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如在重庆江津地区流行的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老鹰让母鸡做挑水、砍柴、做饭、扫地等动作,这些动作与农村儿童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而母鸡为了不让老鹰吃掉自己的孩子,认真地做着老鹰要求的事情,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母爱之情最后当小鸡的伙伴被老鹰抓走以后,又会开动脑筋去解救自己的同伴,体现出一种团结的精神。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既感受民族精神、享受劳动的快乐,又乐在其中、悟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趣味性是儿童游戏的生命。许多传统游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就是由于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能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游戏的需要,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因而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并从游戏中能体验着快乐。传统游戏通过儿童的言语和动作去构造一个游戏情境,儿童在这个想象的情境中开展游戏活动,好像是在完成一件什么任务,始终主动、积极地游戏,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为“乐”而游戏。“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真正动因。传统游戏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并且伴有节奏,许多游戏都伴有儿歌、口令,儿童边游戏边吟唱,这种喜闻乐见的游戏,使儿童玩得开心,始终沉浸在欢乐之中,而“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也都非常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儿童在传统民间游戏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自己准备玩具材料,自己协商角色、构思情境,自己控制游戏环境,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传统游戏真正成了儿童的快乐源泉。二、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抛弃实用理性思想,尊重儿童的本能,尊重儿童的游戏罗素认为,“真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只要儿童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发现游戏比现实有趣得多。儿童在游戏中像一个国王那样富有权威,甚至以超过任何尘世的君主的权力来统治他的疆域。而在现实中,他不得不按时上床睡觉,不得不遵守一大堆讨厌的戒律。梦想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解放,梦想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约中解脱出来,他在梦想中走进自由的彼岸世界。“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随着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的认识日趋科学化。今天,游戏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还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今天的儿童教育。当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生存的压力导致了过度的竞争,这使得教育领域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即使在儿童教育领域内也不例外,反映到教育实践中就是游戏被教育驱逐,游戏的发展功能取代了游戏的享乐功能。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这里的游戏虽然也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但它更大程度上是幼儿自己的,教师只是一个边缘的因素,中应适当的时候提供材料帮助、解决幼儿自己不能解决的纠纷。教师作为游戏者只是适量地参与对幼儿游戏稍加引导,但绝不是要去起主导、干涉和控制的作用。再者,由于历来的教育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发展。因此,教育者最关注的是游戏的发展功能。我们注意到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价值智力的、身体的、社会性的、情感的等。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对于游戏者—幼儿来说,他的需要及其满足才能体现游戏的本质功能。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为了要生存,也不是为了要学习什么以备后用,而是因为“好玩”,游戏所带来的对自由的体验超过一切其他目的。正由于有这种自由感,所以幼儿感到快乐、满足和充满成就感。游戏不是成人的施舍,也不是为了学习某些知识技能,而是幼儿天经地义的,自然而然的为了快乐而进行的活动。享乐功能和发展功能并非是相互孤立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生活的目的不在生活之外,生活本身即是目的,享受生活的幸福应是现在的、此时此地的。游戏在于享乐,但享乐又有潜在的发展价值。幼儿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上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智力和情感上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知识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巩固,进而为发展提供了最充足、最好的心理的准备。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旧经验在不断重复、改造,新经验在不断产生。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一切发展都是由享乐—即最大程度地享受、体验自由所带来的。幼儿在游戏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对自由的体验越强烈、丰富,由游戏所带来的发展的收益就越大。游戏是生命恩赐于人的一件礼物,对于儿童来说,作为其生活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游戏并不仅仅意味着能给儿童带来愉悦,也不仅仅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手段或工具。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这是儿童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的真正的家园。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儿童似乎有一种把任何活动都游戏化处理的天性。成人眼中作为劳役的工作,在儿童那里却成了使之兴致勃勃,乐此不疲的游戏。儿童的世界里,游戏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在游戏中,现实生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在游戏时,儿童也都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游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待游戏的严肃态度。儿童能从游戏中获得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儿童的生活是一种游戏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7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