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维护公共秩序-优质课件
第五章维护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的模范。教学目标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公共生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公共生活体现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性,它涉及的社会关系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1、公共生活含义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活动场所日益增多和完善。人们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来到单位,来到公共场所,就介入了社会公共生活(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交往对象从熟人世界扩展到陌生人世界,社会对规则的要求更加迫切。(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从生活必须到休闲娱乐,从学习到健身,活动方式和内容不断翻新。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前几年,许多人到法国巴黎观摩中国年活动。在埃菲尔铁塔上,一群中国游客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地上电梯。电梯因为超载发出警告声,大家不是谦让着下来几个人,而是你推我搡起哄着让别人下去。里面的几个外国游客气愤地挤了出来。我们的同胞不但没有自责,反而哈哈大笑。超载是很危险的,这种不守规则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可见秩序意识、规则意识是如此的重要。案例1、公共秩序的含义公共秩序是维护公共生活所必须的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2、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1、形成和发展公共秩序是由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而公共生活中的规范也就是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人类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如,在意识上,由自发到自觉采用;在形式上,越来越多样化。有图腾崇拜、禁忌、风俗、礼仪、宗教教规、道德、法律等。在发展中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2、维护公共秩序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纪律法律宗教礼仪道德道德法律风俗纪律礼仪宗教戒律3、道德和法律两种基本手段的辨证关系联系:二者追求的目标一致;二者在发挥作用方面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区别: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一样;二者调控的范围不一样。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1、社会公德的内涵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社会公德的特点基础性继承性广泛性简明性(一)文明礼貌(二)助人为乐(三)爱护公物(四)爱护环境(五)遵纪守法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1、我国公德建设取得的成就★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2、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2.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3.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4.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5.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和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生活领域——网络生活。而网络生活的健康发展也需有相应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网络活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发展。1、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主要影响(1)积极影响:拓宽知识来源,促进专业学习;信息内容丰富,开阔学生视野;方便信息交流,增强思想沟通。(2)消极影响:伦理规范滞后,道德建设迫切;信息污染严重,优化环境迫切;价值多元选择,思想引导迫切。网络不良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随意侵犯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欺诈与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黑客和病毒散播攻击网络等等。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1、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案例网瘾的危害:理科状元四次高考沉迷网络被退学2003年,张非在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此后,张非到南充十一中学习,再备高考。2005年高考,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却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而且是最权威的规则。既具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大学生要充分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树立崇尚法律的理念,在公共生活中做守法的模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主要作用:指引作用定义: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它是法律的首要作用。三种实现形式: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预测作用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经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评价作用定义:法律的评价作用指法律通过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评价的客体:人们的行为。评价的标准:合法与不合法。强制作用定义: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它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强制的主体:国家(主动主体)、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被动主体,被强制对象)。法律的强制手段: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监狱)法律强制的目的:实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即实现法律,确保法律的应有权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正义。教育作用定义: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法律教育作用实现的三种主要方式: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施行。1、立法的目的。2、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3、规定的治安管理除非种类。4、处罚程序。5、执法监督。(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989年10月31日第七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实施。1、立法的目的2、使用范围3、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4、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989年12月26日由第七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立法目的。2、主要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的方针、任务、原则、制度和措施。3、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3年10月28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立法的目的。2、规定的道路通行规则。3、交通事故处理规则。4、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2000年12月28日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1、立法目的2、在保障互联网运行安全方面的规定3、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规定4、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方面的规定5、在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方面的规定大学生发干扰短信被罚款被侵害人刘某(女)系天津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违法行为人赵某(男)是刘某的同班同学。2006年1月,赵某与刘某的同寝室女同学单某开始交往。2006年3月,单某以感情不和提出与赵某分手。赵某认为是刘某从中挑拨所致,遂通过手机短信息、电子邮件等途径多次向刘某发送侮辱、恐吓内容的留言。刘某认为赵某的行为干扰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对赵某的行为给予了罚款处罚。案例2005年,有人在网上通知,内容如下:2005年4月9日在中关村海龙举行抗日大游行,希望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能够参加,并携带自制标幅。此次是经过部分爱国学生自发组成,在中关村海龙门前开始集会,要求销售日本电子产品经销商停止日货销售。组织者预计招集人数2万人,进行示威。要让全世界人知道我们中国人还是条东方巨龙。为爱国行为,请各位爱国朋友传达至20人以上。思考:集会游行是否经过了理智的思考?是否合法?为什么?案例
本文标题:维护公共秩序-优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68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