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脊髓spinalcord主要内容脊髓外形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功能临床联系脊髓概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的节段性。■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上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42~45cm,最宽处横径为l.0~1.2cmC1T1T12L5S1延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大(C4~T1)和腰骶膨大(L1~S3)脊髓膨大内的神经元较多,与肢体发达程度有关。长臂猿及猩猩前肢发达,颈膨大较粗大蝙蝠的前肢大大发展,颈膨大特别显著袋鼠后肢强劲有力,以适应跳跃,腰骶膨大则非常粗大某些恐龙后肢远比前肢发达,腰骶膨大甚至超过了脑的重量蛇类四肢退化,无脊髓膨大人类上肢机能精细而灵巧,颈膨大比腰骶膨大更为明显。C1T1T12L5S1延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终丝。马尾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L3~L4、L4~L5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前外侧沟前正中裂后索侧索前索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前根后根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或高度,称一个脊髓节段。后根根丝前根根丝脊神经脊髓节段脊髓的节段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因为有31对脊神经,故脊髓有31个节段: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1个尾节(Co)。c1T1L1S1Coc1T1L1S1Coc.17103IIVVIILI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一般规律是:脊髓上颈节(C1~4)=同序数椎骨体;脊髓下颈节(C5~8)和上胸节(T1~4)-高1个椎骨(-1)脊髓中胸节(T5~8)-高2个椎骨体(-2)脊髓下胸节(T9~12)-高3个椎骨体(-3)脊髓腰节约平对第10~12胸椎;骶、尾髓节约平对第1腰椎。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对应关系脊髓节段对应椎骨颈髓上部(C1~4)同序数椎骨颈髓下部(C5~8)脊髓节段-1胸髓上部(T1~4)脊髓节段-1胸髓中部(T5~8)脊髓节段-2胸髓下部(T9~12)脊髓节段-3腰髓(L)平对第10~12胸椎骶、尾髓(S,Co)平对第1腰椎脊神经感觉支节段性分布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下排列:T2平胸骨角平面T4平乳头平面T6平剑突平面T8平肋弓平面T10平脐平面L1平腹股沟平面羽状重叠分布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周围神经皮肤脊髓前角中的运动神经元本来是按体节排列的,每个节段运动细胞支配相应肌节的肌肉,但是由于运动神经根在神经丛中混合及发生复杂的再分配现象,起自一个神经根(节段)的纤维进入不同的几个周围神经内,因而每一个神经根都参与几个肌肉的神经支配;一切肌肉所获得的神经纤维几乎总是来自几个神经根SD大鼠的脊髓共有34个节段颈髓8节胸髓13节腰髓6节骶髓4节尾髓3节。参考:1王平宇主编.大白鼠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后角前角侧角白质灰质连合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中间有纵贯脊髓全长的中央管。颈髓腰髓胸髓骶髓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液,此管向上通第4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40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中央管周围是“H”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白质。灰质白质中央管中央管后索侧索前索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的切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1.形态和大小不一;2.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3.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C4C8T2T12L4S31.灰质graymatter灰质连合胶状质后角网状结构中间带侧角前角中央管后索外侧索前索前角(柱)anteriorhorn(column)后角(柱)posteriorhorn(column)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侧角(柱)lateralhorn(column)灰质前、后联合anteriorandposteriorgray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1)前角(anteriorhorn)前角: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α–运动神经元:为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跨关节的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为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一些分散的中、小型神经元,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Renshaw(闰绍)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个或其它-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运动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骨骼肌肌梭α-运动神经元1)按神经元形态分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形态分: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按神经元位置分:内侧群:支配颈肌、躯干肌外侧群:支配四肢肌前角的核团A.内侧群:出现于脊髓全长,支配颈肌和躯干肌。腹外侧核中央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内侧群前核在胸髓节段,外侧群较小,支配肋间肌和腹肌。内侧群外侧群B.外侧群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外侧群发达,还可分为若干亚群,分别支配上肢肌和下肢肌。外侧群中的中央核,可在某些颈髓节段和腰骶髓节出现。在第4~6颈髓节段,中央核发纤维参与组成膈神经,支配膈肌,故又称为膈核。腹外侧核中央核背外侧核后后外侧核内侧群前核腹外侧核中央核背外侧核后后外侧核内侧群前核在C1~6颈髓节段,中央核发出纤维在颈髓侧面浅出,汇成单一的副神经脊髓根,最后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故此核又称为副神经核。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神经元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屈肌、伸肌。b.最后公共通路(Finalcommonpath)c.弛缓性瘫痪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2)后角的核团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n.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胶状质substantiagelatinosa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后角固有核propriusnucleus见于脊髓全长。是脊髓丘脑束的起源核,传导痛、温、触、压觉的信息。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弧或节段间反射弧。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后角固有核胸核中间内侧核(3)中间带的核团胸核(背核或Clarke核):仅见于C8~L2,位于后角基底部内侧。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起源核。中间内侧核:见于脊髓全长。为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核(4)侧角(中间外侧核)T2T12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也见于S2~S4节段的中间带外侧部,又称为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胸核C.G.S.M.G.I.M.G.T1L3S2S4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是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中间外侧核是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内脏运动神经:指支配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与躯体运动系统不同,脑和脊髓内的内脏传出神经元,不能直达效应器,必须在内脏神经节内交换一次神经元。因此有节前与节后神经元之分。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药理学上讲,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均为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fibers);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脊髓侧角含内脏运动(自主)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从临床表现上分析,脊髓侧角或骶副交感核、脊神经前根,以及自主神经外周部分的病变,可引起心血管系、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等内脏系统,乃至内分泌系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皮肤的汗腺、立毛肌以及血管仅受交感神经支配,因此无汗及血管舒缩异常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有病变。当病变累及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如截瘫),可引起排尿、排便,以及性功能障碍。脊髓侧角含内脏运动(自主)神经的节前神经元IIIIIIIVVVIVIIVIIIIXXIXIXIIIIIIIVVVIIVIIIX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Rexed等(1952,1954)、Schoenen与Faull(90年代)等根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可将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lamina),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I~X命名。IXIXIIIIIIIVVVIIVIIIX脊髓灰质Rexed分层模式与核团的对应关系I(Waldeyer层)边缘核(海绵状)大、中、小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II胶状质(胶状质样)小神经元,几乎不含有髓纤维接受后根粗、细传入纤维,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闸门控制学说)III、IV固有核较大的神经元、含有髓纤维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V、VI后角颈、基底部网状核细胞较大、与纤维形成网状结构接受后根本体感觉传入纤维及自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下行纤维,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VII中间带(中间内、外侧核)、骶副交感核、胸核核团易于分辨下肢本体觉-Clarke核-同侧脊小脑后束;中脑顶盖-视听反射;内脏活动-中间外侧核;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中间内侧核■Ⅰ~Ⅳ相当于后角头(尖)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外感受性(痛、温、触、压觉)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外感受区);发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V相当于后角颈VI相当于后角底■V~VI内侧部接受外来粗纤维(本体觉);上级中枢(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下行纤维至外侧部。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IXIXIIIIIIIVVVIIVIIIX板层Ⅰ~VI组成后角IXIXIIIIIIIVVVIIVIIIX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VIII前角底部,在颈、腰膨大只占前角内侧部大小不等的细胞中间神经元,接受邻近板层的纤维终末和下行纤维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的终末,发纤维到第Ⅸ层,影响两侧的运动神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与姿势反射有关IX前角运动核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排列复杂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的终止处X中央灰质位于中央管周围,包括灰质前、后连合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2.白质whitematter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纤维束按其起止命名。在胎儿和新生儿脊髓切片上,由于各束生长髓鞘的时间不同,染色深浅不一,比较容易分辨。而在正常成人的脊髓切片上,各种纤维束的边界不易划分。后索固有束侧索前索白质前连合网状结构三索:前索(anteriorfuniculus)、后索(posteriorfuniculus)、侧索(lateralfuniculus)三类:联络脑和脊髓的上、下行长纤维;联络各节段的固有束后索侧索前索白质whitematter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固有束各纤维束的境界不易分辨。早期经典的研究方法是利用损毁局部结构后,溃变纤维容易染色的特点来追踪纤维行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荧光素标记法(flu
本文标题:脊髓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2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