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芒针疗法遵义县中医院康复科主任:白楠联系电话:1532982877113984205866由来•芒针,属于针灸疗法范畴之内的一种疗法,系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演变而来。芒针疗法概述•一种特制长针,因其形如麦芒,故名。具有针体细长、能刺“深邪远痹”、针法独特、疗效显著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质量及种类•芒针的质量,以不锈钢最为相宜。针尖不宜过于锋利,过于锋利则容易刺伤血管和由于保护不当而出现针尖弯曲,不易进针。•其粗细标准有:29号,30号,31号,32号四种,另外还有一种20号的,但不常用。•针身长短,最短的为5寸,另有6寸、7寸、8寸、1尺、1尺5寸、2尺、2尺5寸、3尺等。•针柄较一般针要长,主要看针体的长短而定,如5寸芒针其柄为2寸,再长者,可以适当的增加柄的长度。针刺方向•常用的有三种:•1、直刺:用于腹部及侧腹的深部•2、斜刺:用于腰背部及臀部较大而厚的肌肉处,或肘及膝关节上下斜穿•3、平刺:用于头面部及胸部较重要脏器的体表部针刺的深度•芒针的针刺深度较一般毫针要深。但应按针孔部位的不同和病人的胖瘦情况而定,不宜过于拘泥规定。(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而据顶针刺的深浅,一有感觉,即可停针不进)•上腹部正中线自剑突开始至下腹以上的穴位,都可深刺七、八寸,不过在临床应用时,往往进针四、五寸后,病人就有较重的感觉,就不必再深刺。•带脉穴,可进针一尺二寸至二尺左右,腰以下至臀部各穴,可针至五至八寸。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的体表部分,不宜深刺;头部诸穴使用点刺。针感•芒针,非常注重感觉,进针时,必须随时询问病人有什么感觉,放散到什么部位。操作手法:•芒针的各种刺法及补泻手法,都是由针刺基本手法演变而来。主要可分为五种。操作手法•进针进针时要避免疼痛,尽量达到无痛进针。进针时押手的中、无名、小三指屈曲于皮肤上,用力固定,再以拇、食二指夹住针体。刺手执针柄,使针尖抵触穴位,与押手配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迅速刺过表皮。穿皮时手法动作要敏捷,以减轻病人痛感。捻转宜轻巧,幅度不宜过大。最好在180~~360度之间。手法图示:操作手法•出针出针时先缓慢将针提至皮下,再轻轻抽出,以免出血或疼痛。如出针后血液从针孔迅速溢出或喷射者,为针尖刺破小动脉所致,应立即以干棉球按压出血处,直到出血停止。操作手法•捻转:当进针达到一定深度后,可以施行捻转手法。在针体进出过程中,始终使针处于捻转之下的转动状态。在捻转时务必轻捻慢进,左右交替,不能只向一方向捻转,不然会使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患者疼痛或滞针现象。另一方面,按一定的规律捻转,结合轻重、快慢的不同要求,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泻作用。操作手法•辅助手法:在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为寻求应有的针感可采用一些辅助方法。这主要靠押手的动作以及刺手的灵巧配合。方法是押手食指轻轻向下循按针身.如雀啄之状;同时刺手略呈放射状变换针刺方向,以扩大针感。操作手法•特殊方法由于芒针针体较长,故在使用中有一些适合本身特点的刺法。主要有弯刺和透刺。•(1)弯刺:某些穴位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不能直刺到一定深度,故需采取弯刺,即变换针刺方向的刺法。如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o.5寸左右,然后使针尖向下,沿胸骨后缘进针,可深刺4~5寸。这种刺法要求根据穴位的不同解剖特点,相应地改变押手所掌握的进针角度,以使针尖沿着变换的方向顺利刺入。•(2)透刺:透刺是芒针常用方法,采用此法可收到一针双穴.或一针多穴之效,如地仓透颊车,阳陵泉透阴陵泉,秩边透气冲。有人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等,沿背部督脉自下而上进行皮下透刺,第1针由长强透至命门,第2针由命门透至至阳,第3针由至阳透至大椎。芒针治疗特点:疏弹趋动,技巧术行。•操作手法轻巧,不能粗暴刺入,而是利用钢丝的弹性缓缓下压,无痛进行,使良好的感应随针身的运动趋趋下行,达到相关部位。•芒针进针:分层次进行,不同层次有不同针刺感应,施行不同手法,可产生不同针刺效应。•双手协作,灵巧配合:压手把握针刺角度,控制针刺方向。体位•仰卧位•仰卧举臂位:用于鸠尾穴、期门穴和极泉穴等。•侧卧屈膝位:用于偏头部及后头部诸穴,腰臀部诸穴,侧腹部及下肢的外面的穴位。•俯卧位:用于背部及下肢后面膀胱经的诸穴。•仰卧屈膝位:用于膝关节周围的穴位和胫部踝、跖、足面部穴位。芒针作用•调节作用•早在《内经》上即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和“调虚实”的记载。•刺激神经-体液系统增强抗病及身体复原能力。芒针作用•镇痛作用•激发体内抗痛机能:人体有痛觉机能就必然有与之相对立的抗痛机能存在。治疗原则•激化人体抗病能力:扶正祛邪。•整体观念:经络学说、神经系统。•分清虚实补泻主治病症:一、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1.取全知穴法于乳突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天牖前下方1寸处取穴。.嘱病人仰卧位,头放平而略垫高,自左侧进针,针尖向前,相当于第2、3颈椎之侧间隙刺入,手法要柔和,轻捻缓进。深度1.5~2.5寸。在较敏感的病人,感应方向从局部放散到左上、下肢,然后对侧半身都有感应,以全身呈酸麻胀感为佳。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2.取颈臂穴法胸锁乳突肌后缘下1/3处,约锁骨上2寸处取穴。病人取仰卧位,针尖呈水平方向刺入稍向后偏,进针时轻捻缓进。深度O.3~0.8寸。感应以酸麻及触电样感应由臂放散至手指为准。•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肩背麻木、臂丛神经痛、尺(桡)神经麻痹、正中神经麻痹、肩周炎、肋间神经痛等。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3.取肩背穴法斜方肌上缘中部、肩井穴前1寸处取穴。病人侧卧位,针尖向后下方,相当于第2、3胸椎侧面部刺入,捻转慢进。深度3~4寸。感应是局部酸麻胀,有时有麻样感向背后放散。•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肩背神经痛、肩胛风湿症、颈背肌肉痉挛、肩凝、落枕等。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4.合谷透后溪法病人仰卧位,肘屈曲放于胸前,取合谷、三间之中点刺入,穿手掌,直达后溪穴止。进针要求轻捻缓进,深度2~4寸。感应为手指与局部酸麻胀感为佳。•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手指震颤、书写困难等。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5.极泉透肩贞法由腋窝内两肌间,相当于极泉后外侧刺入,直对肩贞穴(即肱骨与肩胛骨之间的腋缝处)止。病人取仰卧位,举腋,针尖由极泉后平直刺入肩贞穴。深度2~3寸。感应为局部呈酸麻胀感并放散到手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6.极泉透肩髃法在腋窝中间略向下1寸处向肩端直刺,当于肩髃穴处止。病人取仰卧位,举腋,由极泉穴稍下方1寸许,避开动脉对准肩端直刺。深度2~3寸。感应是肩关节周围酸胀感并有麻电感放散至手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侧索硬化、颈椎综合征、半身不遂。•7.取外臂孺穴法臂臑穴外上方5分三角肌下端的外上方处取之。病人正坐或仰卧位,针尖由外臂臑穴斜向上内方。深度3~4寸。感应是局部酸麻胀感。主治病症:二、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1.太阳透下关法由眉角外一横指凹陷中,相当太阳穴起刺向耳前颧弓下缘凹陷中,当下关处止。病人仰卧位,头放平。针尖斜向下稍后方,进针要缓慢,从太阳穴通过颧弓直达下关。深度2~3寸。感应:上齿龈酸胀感为佳。.•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牙痛、下颌关节炎、偏头痛、牙关闭紧、咀嚼无力等。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2.地仓透人中法由地仓起刺向鼻中沟上1/3处止。病人仰卧位,针尖由地仓处起斜平向前上方,直达鼻中隔前方人中穴。深度2寸。感应:局部呈酸麻胀感为佳。•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中风口喁、流涎、偏侧萎缩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3.鱼腰透攒竹法由眉中心(直视正对瞳孔)稍上方向眉内端之相当攒竹穴处刺。病人仰卧位,针尖由眉中心稍上方起向眉内端,沿皮下刺进,至攒竹穴止。深度1.5寸。感应:局部酸麻胀。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4.迎香透下睛明法由鼻翼旁0.5寸处沿皮刺向目内眦下0.2寸,相当于睛明下处止。病人仰卧位,针尖向上,由迎香穴入针,直对睛明穴沿皮刺入。深度1~2寸。感应:局部酸麻胀感。•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鼻窦炎、副鼻窦炎、鼻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小儿昏睡露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三叉神经痛•5.取下颊车穴法位于下颌角之内侧陷中,以手指按之局部酸胀。病人取仰卧位,针尖沿下颌骨内侧进针。深度2寸,感应:于颌孔下齿槽处呈麻胀感为度。•除上述病症外,还可治疗牙痛、耳鸣、咽炎、耳聋等。主治病症:三、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1.志室透命门穴法由第2腰椎旁开3寸,直刺入第2腰椎棘突下缘,即相当于命门穴处止。病人取侧卧位,针尖由相当于志室穴处刺入,向内达命门穴止。深度2.5~3寸。感应:局部先呈酸胀感,继而以感应放散到下肢为佳。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2.取三健穴法健步、健中、健下三穴位于承扶旁2寸名健步,殷门旁2寸为健中,殷门下2寸处旁开2寸为健下。侧卧屈膝位,直刺向坐骨神经干。深度3~4寸。感应:有麻电样感应向上下放散,上至臀、下至足为佳。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3.取三陵穴法腓骨小头后1寸处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计3穴。向胫骨内侧斜刺,深度2~3寸。感应:酸麻胀感向下肢放散。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4.取三阳穴法阳陵泉及其直下2寸、4寸各1穴,共3穴。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度1~3寸。感应:酸麻胀感向足放散。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增生性关节炎、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5.取外光明穴法外踝上5寸,即光明穴旁5分。病人侧卧位,垂直刺入。深度2~3寸。感应:局部酸胀或有麻样感觉放散。注意事项•1、患者如初次接受芒针治疗,要耐心地对他作一般情况介绍,劝其不要惊惧,不可随便移动体位。并注意取穴宜少、手法宜轻。2、对肌肉过于紧张坚韧不易进针,刺下每感疼痛,或皮肤十分松弛者,进针时必须格外小心,可以用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辅助之。3、诊断未明的急性疾病,切勿滥用芒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4、过饥、过饱、酒醉、过度疲劳和某些不能合作的患者,应改在较宜的情况下再施行芒针治疗。不良反应•晕针•弯针、滞针•刺伤脏器芒针治疗疾病病谱分析•芒针疗法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了解芒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种分类、疾病构成特征和适应范围,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天津中医药大学毛林焕收集1979-01-2008-04全国期刊芒针相关文章共97篇,统计芒针治疗疾病中的病种和相关文章数.芒针治疗疾病病种排在前5位的是:前列腺增生及肥大(23.71%)、腰椎间盘突出症(13.40%)、胃下垂(6.19%)、中风(5.15%)、肩周炎(4.12%).结论:芒针治疗疾病以深刺为主要特点,故凡是病位较深的疾病或神经、肌肉、筋膜疾病皆可视为芒针疗法的适应范围.截瘫病人治疗图片颈椎骨折致脊髓损伤的高位截瘫病人,三月后站起来了
本文标题:芒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3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