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人与自然之间虽有对立的一面,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两者之间愈加明显地趋于统一,人生活在自然的整体之中,同时人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真正的人的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途径。正确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理解人和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又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而劳动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实践中人类实现了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交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这就是说人不仅在劳动实践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也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劳动实践创造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实践的存在方式。而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也就是说,动物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而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制约,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自然界,使它达到满足人的需要的新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从天然自然中分化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然而,在人类社会产生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不断与之交往。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前所述,人依劳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而是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就不存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基础和社会性,具体说明了“人—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整体。因此,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使得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的生活条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无节制的盲目开发,导致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全球危机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如果盲目地改造和征服自然,人类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最后,毁灭人类自身。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的问题。“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马克思更深刻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实践理念,改变不合理的实践方式,还要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又大大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加速了环境破坏的速度。为了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工业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发达国家由于对环境破坏的危害已深有体会而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目前他们国内的环境状况已大有好转。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近些年来却迅速恶化。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就非常令人担忧: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排放到空中的大量煤烟里所含有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结合可生成硫酸,形成酸雨,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已经达到国土面积的3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已使全国七大水系一半的河段严重污染,而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渗到地下已使全国城市地下水有一半被污染。80年代后期以来,一类新的环境问题倍受世人注目,这就是全球性环境问题。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造成温室效应,这会使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其中之一),两极冰雪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一些岛国和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氯氟烃(俗称氟利昂)的大量使用已使地球高空的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日趋增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严重伤害。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气候异常、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大批森林毁灭,使地球上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减少,生物网因此遭到破坏,而每灭绝一种生物就意味着这种生物的基因因此从地球上消失,这破坏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基础。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是自然之子,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我们要清醒的认识这一点,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自然观。树立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我们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的认识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样才能让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指导我们进行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生态保持平衡状态,为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特别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问题提出的,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战略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搞不好,就不可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总之,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造福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人与自然观,把人类与自然看作是相互关系,并以此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三、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实践来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人们片面强调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认为自然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人的生产活动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这实际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它片面夸大了人对自然的支配作用,而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超越了人类中心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仅肯定了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积极改造作用,而且强调人与自然要平等相和谐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从思想上切实改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实现从传统的“征服自然”的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为此,,通过各种媒体工具,广泛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宣传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有关知识,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告诉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为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不重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走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3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