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1经济学常识复习资料专题一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遗产一、1、斯密的劳动与分工理论(1)主要观点①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这是因为: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②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的政策。⑵简要评析①看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这是难得可贵的。②但他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2.斯密关于市场的作用与自由放任政策的基本观点⑴基本观点①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他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一是扩大社会分工,二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反对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②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看不见的手”的指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就是市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自由竞争。⑵评析①科学性。认识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②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分等问题。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⑴主要观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别国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⑵评析: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二.大卫·李嘉图与比较成本理论1.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1).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2).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3).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这是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论必然得出的结论。(李嘉图的上述认识,从质的方面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4).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2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5).李嘉图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观点。①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②名义工资上涨,实际工资不一定增加。)③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为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⑴主要内容①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②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⑵评价①积极作用: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带来严重危机。③启发: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避免外贸依存度过高。①开放观念和②③风险意识)专题二.马克思经济学的伟大理论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商品理论⑴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⑵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同一物品的使用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它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劳动者相互交换的量了比例,是商品所特有的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就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⑶交换价值①含义: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了比例。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②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3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2、劳动二重学说的含义⑴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⑵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是抽象劳动。3、商品的价值量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4、价值规律理论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⑵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⑶作用(认真参看教材P29有关内容)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why?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why?③实现优胜劣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情况相反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一方面是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②启示:我国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防范与控制经济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有两个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创立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4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一.凯恩斯革命1.内容⑴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⑵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2.影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是有限的。3.启示:我国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国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如扩大消费、刺激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要注意提高效率。二.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参考名校联盟的要点三的表格)1.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⑴主要特点①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②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④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压力大。⑵原因:主要是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⑶评价①积极作用是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是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②弊端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2.德国社会经济体制⑴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⑵原因: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⑶评价:①积极作用是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②弊端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1)主要特点有:①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②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2)原因: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54.西方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模式的相同点⑴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⑵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⑶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5、启示: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决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应从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其中反映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要求的东西,合理的成分。要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地位,又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但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及其意义1、创新: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意义⑴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⑵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1.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参看名校联盟的表格(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1981年6月)(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4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选修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5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