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卷第4期()Vol.9No.42009年7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ul.2009¹(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C912.81:A:1009-9107(2009)04-0058-05、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5政治经济学批判6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0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5城市化基本原理6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搜集了多年来学术界论述城市化的一些主要论文和著作,并对其进行剔梳、整理,目的不在于形成权威的结论,而是希望能摆明分歧、归类分析,使大家对此有比较系统和明朗的了解。、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学家强调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等等。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0西方学者西蒙#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1]赫茨勒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2]威尔逊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3]持否定态度的托达罗也是从人口迁移的意义上定义城市化的。[4]¹:2008212211:刘洁泓(1972-),女,陕西澄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国内学者林国先通过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郭书田、刘纯彬以及杨重光、刘维新认为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6,7]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程春满,王如松、杨张乔、钟荣魁、刘福垣等。尽管上述各种定义在语言表达上不尽相同,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化的一个基本共识。这类定义将城市化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上,是早期的、较为传统的城市化定义。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实践表明,这一传统的定义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它只看到了城市化最表层的东西,而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因此容易忽视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系列问题(历史上许多国家发生的/城市病0与此直接相关),更难以包容城市化的全部内涵,难以反映城市化/质0的问题等。()/0西蒙#库兹涅茨指出:/过去的一个半世纪内的城市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的产物,是技术变革的产物,这些技术变革使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成为可能。一个大规模的工厂含有一个稠密的人口社会的意思,也意味着劳动人口,从而从属人口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又转而意味着经济投入的增长0。[8]沃纳#赫希认为,城市化是指以人口稀疏、空间上相当均匀遍布、劳动强度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转变成为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城市经济的变化过程。[9]科林#克拉克的著作中也可见到这种思想。我国学者叶裕民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在城市积聚的过程。[10]许成安,戴枫认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的集中0只是城市化的表现形式,而/经济活动的集聚0才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集聚包括要素、生产、交换和消费的集聚。[11]蔡孝箴、赵宝江、沈立人、巩前文、冯兰瑞等也持相似的观点。以上学者从分析城市化的经济实质出发,认为城市化就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主要通过工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来实现。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看,上述定义强调城市化就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并未脱离/生产要素的集中0这一传统主题,因此仍属于传统型的城市化定义。其缺点是过多强调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中,而忽略了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的渗透和辐射。()/0路易斯#沃斯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沃斯所说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着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面的内容。[12]孟德拉斯认为,乡下人享有都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市化了。[13]这种定义强调了城市化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多维互动过程,它既包括了城市的成长,也包括了农村的发展。一方面,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技术等要素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生产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使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城市化。此类观点是对传统城市化定义的补充和修正,特别强调和突出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都市文明的渗透这些深层的内涵,属于现代型的城市化定义。()随着城市化实践的发展和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力求去探讨比较一般性的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城市化定义。罗西采用综合观点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14]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Ñ和城市化Ò。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的过程等;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扩散过程。[15]国内学者也对传统城市化的定义进行了补充和修正。邹彦林认为,城市化过程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进步、社会制度变迁以及观念形态变化的持续发展过程。[16]刘英群认为城市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文化的城市化等。[17]上述定义使得城市化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其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但相对来说,其内涵正在缩小。这类定义的优点是比较全面、概括地揭示了城市化59第4期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的主要内涵,避免了对城市化的简单化的片面理解,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城市化问题。缺点是在全面而且分层次地展现了其内涵的同时,给人以/庞杂0和/冗长0之感,其文字不够精炼,不便于记忆,仍属于描述性定义。()/0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一些学者独辟蹊径,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和城市化问题,并重新定义了城市和城市化。辜胜阻、李正友将城市化理解为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18]李保江进一步指出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过程。[19]而在刘传江看来,城市化这一结构变迁所描述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组织及其生存社区制度安排由传统的制度安排向新型的安排的转变过程。[20]依据这种定义,城市是一种制度安排,农村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城市化是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变迁,是城市制度对农村制度的部分替代。这种观点强调发展城市化不能单纯依靠城市内部力量的规模壮大,突出了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这种定义将人们对城市化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引向深入,丰富了城市化本质认识的理论成果,为从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城市和城市化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视角。()刘勇从市场经济的供求角度分析,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生活这种特殊商品的普及化。[21]蔡俊豪、陈兴渝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文明的形成过程。[22]赵燕菁认为城市化本质就是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成为社会发展主流阶段时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23]陈宝敏、孙宁华认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市场化。[24]()总体来看,上述各种观点都是对城市化所作的描述性定义,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都只是揭示了城市化的一个层面,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全部内涵。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证明,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仅从任何一个侧面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多维角度来揭示其本质。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和思想演变的过程,其内涵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学术界里,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时常出现。对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李树琮认为,镇是城市的初始形态,包含于广义的城市之中,人口无论转移到城镇或者是城市,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因此城市化和城镇化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后一术语更强调镇的作用而已。[25]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城镇化代替不了城市化。洪银兴、陈雯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城镇化只是强调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单凭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不完整的。因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市场是其基本功能。根据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突出功能提升,不仅包含城镇化的内容,更要突出其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别要关注其经济能量的聚集度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力。[26]许成安,戴枫认为我国的小城镇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城无市0的现象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存在的共同问题。因此小城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城乡的过渡带。[11]赵燕菁认为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并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被迫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27]冯兰瑞、冯子标、焦斌龙、赵春音等更多的学者认同这种观点。事实上,就我国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而言,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侧重点不同,分别代表了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镇化0过程,强调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而城市化强6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调城市自身的不断完善过程,侧重点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城化0过程,即以现有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积聚、现有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广义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点和初期阶段,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小城镇应当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谈。()城市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市化不等于城市现代化。城市化是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统一体,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是城市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数量过程而没有质量过程,即进入城市或被划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不能算真正的城市化或称假城市化;只有质量过程而没有数量过程,即已接受城市文明的人仍被当作农村人口对待,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实现。而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是指具有先进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的生态系统,有着知识型的经济结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居民整体素质、社会生活秩序及组织程度高,具有与自然融合、优美的社会生活环境,管理现代化,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在高层次
本文标题:城市化内涵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77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