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班级2013级学号20131310577姓名罗学花指导教师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孔杰斌指导教师职称博士目录2摘要……………………………………………………………………………………3引言……………………………………………………………………………………3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一)爱山河………………………………………………………………………4(二)关心社稷……………………………………………………………………4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5(一)战乱之苦………………………………………………………………………5(二)沉重的赋税……………………………………………………………………6三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6(一)统治者的奢侈…………………………………………………………………6(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7(三)对奸忠的宠信…………………………………………………………………8四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8(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8(二)善用细节………………………………………………………………………9(三)语言精炼苍劲………………………………………………………………9结语…………………………………………………………………………………9参考文献……………………………………………………………………………10英文摘要……………………………………………………………………………10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3摘要: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作的。杜甫的诗中,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关键词:爱国思想同情人民憎恨统治阶级引言杜甫是唐代伟大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了许多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的不朽诗篇。因此,他被人们誉为“诗史”。在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我们被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震撼着。因此,我们一起来探讨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吧。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在杜诗中,到处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一)爱山河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使人借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杜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的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他先是南至吴越,北至齐楚,与李白、高适二人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壮游的经历让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壮丽秀美的山河,发人怀念的古迹名胜,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杜甫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这些别人多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题材中,杜甫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他笔下的这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如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4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几句,唯有海涵地负般的胸襟,才能写出如此壮阔宏大的意境;唯有亲历身受,才能写出这样凄凉落寞的感触。另如《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本来该给人一中万物兴盛、生机盎然的感觉。可在诗人眼里草木茂盛的山河虽在,但国都全非。这些诗是表现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有助于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也能引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二)关心社稷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时局动荡,杜甫忧心如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他不尽写了《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等一系列反映时局的诗篇,同时还积极谋划战事,建议军机,如《塞芦子》中“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诗人忧虑朔方无备,史思明高秀岩入寇,则灵武岌岌可危,所以建议以万人守芦关,扼守险隘。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安危的忧虑。杜甫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人。当国家遭遇安史之乱时,他心如刀绞,欲哭吞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内心充满故宫黍离之悲,以至见花溅泪,闻鸟惊心。而当国家收复失地时,他欣喜若狂。如在《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狂喜心情,也把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已经随着国家命运的发展而变化。诗人病了老了,仍不忘忧心国事。如《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品轩涕泗流”。诗人自怜身世,举目无亲仍忧怀国事,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国破家亡的关头,诗人时刻关心战局的胜败、国事的安危,还积极为国出谋献策,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5杜诗在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同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二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诗人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对象,而诗人也是受苦大众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苦难,无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言人。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有一章是专论“杜甫的人民性”的,作者指出:“走向人民,处处为人民设想,替人民讲话,是诗人杜甫诗歌创作的特异之处。”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一)战乱之苦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别》,就真实地记录他在兵荒马乱之际亲眼所见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痛苦,对水深火热的百姓寄予了更大的同情,而且又要忍痛鼓励人民走上前线支援平叛战争。总《三吏》、《三别》而观之:“今新安无丁,石壕遗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子遗矣。”在《三吏》、《三别》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是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新安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的征兵送行,征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他们还没有成丁就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真实叫人于心不忍啊!“莫自使眼枯,收女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态度由单纯的揭露转为同情百姓的痛苦,但又以国家大局为重,对他们加以安抚劝慰:“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诗人以这些委婉劝慰之词鼓励他们走上战场,为国出力。又如《新婚别》,是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的故事,是这一战乱年代特有的事件,不足为奇。诗人既写出了新妇生离死别的悲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又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勿为新婚念,努力6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已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同时反映了广大人民深明大义,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二)沉重的赋税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饱受被剥削、被压榨的疾苦。在诗中,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对人民征收个中赋税,体验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也寄予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这样无止境的征发、盘剥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日甚一日。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夕的农村,尽管“禾生陇亩无东西”,但毕竟还有“健妇把锄犁”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千村万落”已是一片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惨象。到底是什么使百姓的生活沦落到这种地步呢?原来是统治阶级吃人的各种苛捐杂税。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无衣无食的百姓们完不成官府规定的这些苛捐杂税,只好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被迫卖儿卖女以交租税,然而他们割舍骨肉换来的却是“私铸”的恶钱。“《旧唐书、杨炎传》:“百姓受命而供之,沥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休息。”这种现象简直令人发指,但都是百姓们被迫逼出来的不得已之举,真可谓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赋税。”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在书写人民沉重的赋税时,诗人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赋税。但是,他对现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朋友“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待皇帝的贤明:“谁能抠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感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大民众的心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限热爱。三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三个特征。(一)统治者的奢侈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7这种思想让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明君”身上。随着天宝末年朝中出现竞尚奢侈现象让他对统治阶级大失所望。因此,杜诗中就有不少揭露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的诗篇。天宝末年,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势必聚敛无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生活,并通过一个“臭”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是对劳动人民变本加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换来的,从而导致了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面。又如《丽人行》中:“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诗中如实记录了“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虽说讽刺了杨国忠兄妹锦衣玉食、穷极奢丽的生活。,但“御厨络绎送八珍”一句就透露出了玄宗皇帝才是他们的后台。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作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只顾享乐而不理朝政的昏庸腐朽。这类讽刺批判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诗歌具有无人可及的深刻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也使杜甫对统治者的憎恨之情更加强烈。(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杜甫生活在腐朽黑暗且动荡的封建社会,对人民所受到的压榨、剥削是亲眼目睹且感同身受的。所以作为一代诗史,他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各种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进行了揭露,把统治阶级的丑恶的嘴脸暴露在我们面前。天宝末年,唐玄宗穷兵黩武,不仅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还大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典型的的代表作《兵车行》中:“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自古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此诗,诗人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并讽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农业生产、不关心人民死活,一味在边疆发动战争的抗议。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大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渔夺。统治者为支应庞大的军费,不惜敲骨吸髓的剥夺人民,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送韦讽
本文标题: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7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