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3第二部分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第二部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8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第二部分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一、规划背景(一)城市概况成都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为邻。位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市域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成都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包括9个区、4个县级市、6个县。2004年末市域总人口1059.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4万人。成都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86亿元(当年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第四位。成都市中心城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283.9平方公里。城市格局近几年开始逐步由一圈一圈摊大饼式、单中心发展向手指状、多中心发展,作为引导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五路一桥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城市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实施了蜀都大道、羊市街西延线、东城根街和长顺街南北延线等多条城区道路的改造建设;建成了成温邛、成彭、唐巴、成仁、新蒲快速通道和成绵、成渝、成乐、成雅和成都外环高速公路;完成了自来水六厂、西郊天然气储罐站、成都污水处理厂和成都长途电话枢纽工程等若干重点项目,城市供电、供气、供水和通信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旧城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更加突出。中心城周边外围组团的建设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至2004年底,市区有人口4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94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26亿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7.0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二)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简介1、城市性质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中国西部主要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2、城市规模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主城区至2010年,实际居住人口5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15平方公里;主城区至2020年,实际居住人口7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60平方公里。3、城市发展方向以中心城为核心,沿放射道路走廊式发展,近中期空间拓展以东、南方向为主,远期和远景以南、北方向为主,逐步形成南北展开的城市格局,奠定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控制城市向西发展。4、主城区城市空间结构构建“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1)一主以现有城市中心区为核心,构建南北、东西两条十字交叉轴线,集中布置城市公共设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区。向东、向南发展战略作为城市近、中期重点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上版总规提出的东部和南部副中心将成为中心区十字交叉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两次位于主城区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华阳、东升、新都-青白江外围组团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逐步构建华阳和新都两个综合性次中心区并进行大规模新城建设。该区域是成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将是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职能。两个发展区域的发展时序应有先后,近中期重点建设华阳次中心区,远期重点建设新都次中心区。两个次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内的城市外围组团将在疏解中心城区吸引力的“反磁力”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有效缓解中心城区过多的职能负担。(3)多核主城区内6个外围组团中除华阳、新都-青白江组团以外,将成为成都重要的城市功能增长核,起到不同职能的分中心作用,降低对中心城区的依赖。5、主城区布局形态规划期内,将成都原有的“环形+放射”状布局形态逐步改善和演化,推动结构演化方式为:圆形-异形-带形,即中心城圆形均衡布局形态——规划区非均衡齿轮布局形态——成9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德绵区域带状组团式布局形态。规划主城区东部南北向快速路,加强该地区路网密度,通过非均衡的交通结构建立中心城与外围组团之间便捷的交通联系,破解环形加放射路网系统所造成的中心城压力和圈层蔓延的拓展模式。非均衡带型结构,有利于完善基于成渝区域协调发展所必须的职能优化重组,有利于适应绵-德-成-眉-乐城市发展带的产业拓展与联系,有利于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过高成本,有利于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的保护完善,有利于处理好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与都市区发展的宏观矛盾问题。(三)城市总体规划中商贸设施规划内容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在“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布局原则为:根据“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积极引导中心城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疏散,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新建设施应适度超前、留有余地,充分考虑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文本中涉及商贸设施的内容为:商业设施的布局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要。区域性商业中心位于城市CBD区域内,在华阳外围组团和新都-青白江外围组团规划设置两个市级次中心,其他各区设置各具特色的外围组团商业中心。二、成都市城市规划对商业网点布局的要求1、从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成都建设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经济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要求商业网点规划体现商业对西部地区的服务与辐射作用,充分展示成都现代化商业中心的形象。2、商业网点布局要有利于疏解旧城的产业与人口,拓展现代都市功能。目前成都旧城区的功能高度重叠。《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提出的“构建两轴、西控分进、南北展开、重心东移、中心疏散”等城市发展策略,要求商业网点布局作出回应,积极引导旧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向外转移,特别是城市向东、向南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有机疏解产业和人口,构建成都大都市格局,拓展休闲文化和服务等现代都市功能,使成都成为既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3、商业网点布局要充分发挥交通的支撑作用。成都城市综合交通将有力地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和重大项目的建设,要求商业网点规划充分利用城市交通提供的高效、快捷、舒适的运输服务,推动商流、物流的快速运动。对旧城区的商业设施改造和发展,要以不增加交通道路的压力,优化交通环境为前提。4、商业网点布局要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商业网点规划能够合理安排商业用地,保护结构性生态绿地和农业发展区。三、成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要求(一)成都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1、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于成都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市地位,从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出发,提升成都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营造良好的现代商业环境,构建成都商业中心城市,培育成都商誉,形成层次分明、分布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进一步增强成都商贸流通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从而使成都成为带动全省、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现代化商都。2、成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商业网点布局和发展为重要依托和支撑,加快现代物流业、现代会展业和连锁商业的发展,促进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和商贸企业的组织化。通过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着力改造和建设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有力的网点支撑和合理的空间构架。通过建立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园区,构建现代物流企业体系和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高效运作的现代物流构架。通过打造国际会展城市品牌,培育和引进龙头会展商,完善会展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现代会展业,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国际化、现代化的展示交流构架。通过促进连锁经营向规模化、多业态、多业种发展,培育大型连锁企业,构建社区10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连锁商业系统,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现代商业主导经营构架。通过促进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商贸经营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商业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商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步伐,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虚拟商贸网络和现代化的技术构架。通过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推进国有商贸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革,支持和鼓励民营商业企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层次高、规模大的现代流通企业,大力扶持和促进国内大型商业企业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为成都商贸发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构架。(二)商贸流通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要求从成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可以看到,未来的商业发展对网点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制定网点发展规划时加以全面贯彻和充分体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结点。现代会展业的发展需要改造提升和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会展商务区和高档次的会展商务配套设施。连锁商业的发展需要网点布局与连锁经营相结合,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经营模式。商贸信息化需要商贸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大中型商业网点、大中型中高级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等流通领域广泛得到应用,并且通过与连锁经营相结合,使中小企业也能进行信息化提升,共享信息网络资源。商贸企业组织化要求商业网点发展注意规模效益、集群效益、协同效益,促使商业网点的发展与企业组织化相协调,使商贸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大做强。四、成都市商业发展沿革及现状分析(一)成都市商业发展沿革1、成都商业网点的发展历程回顾成都一直是川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也是我国西南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从历史至现代,商业在成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汉唐时代,成都就是一个人烟稠密的“喧然名都会”,素以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着称于世。唐代成都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常性的交易市场,一种是定期集市。自秦代张仪筑城后,少城南部为商业区,汉代又向南扩展,唐代的范围比汉代扩大,今西较场和宝云庵一带均为市场;又开辟了新南市(今老南门外锦江南岸一带)。两宋时期,成都商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原有的定期市场发展完善,按时令季节集中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其中最为有名、规模最大的是药市和蚕市。明代成都市区商业比元代繁荣,但是未能达到宋代的水平,但各类商品的专门市场日益增多,销售范围扩大。同时,成都市区定期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各个集市集中交易以某一类富有特色的商品为中心的各类物质商品。鸦片战争以前,成都商业一直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市区商业街区大大超过明代,主要商业街区有东御街、皮坊街、羊市街、东大街、盐市口、总府街等二十多条。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成都商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倾向,除了城市商业市场、繁华的夜市、传统专业集市有更大的发展之外,成都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为扩大商品市场、繁荣交易,四川劝业道开办了商业劝会,建立了位于总府街的“劝业场”,并成为成都商业贸易中心。1924年,成都现代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春熙路被开辟出来,分为南北两段,南通东大街,北至总府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大市场。晚清时期,成都夜市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上自城守衙门,下至盐市口,百物萃集,游客众多。商品市场分为四段:由春熙路南口一带至走马街口,由春熙路南口至新街口,新街口至鱼市口,鱼市口至盐市口。民国时期,由于重庆逐步繁荣,四川商业重心进一步东移,成都作为四川传统商业中心的地位大大削弱。但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造成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畅旺,某些历史年代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也不同程度地刺激了成都商业的复苏。当时成都几个繁华兴盛的商品市场主要是:清末开办的劝业场、春熙路、安乐市(西顺城街)。春熙路北段接总府街、商业场,直至提督街,南接东大街,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
本文标题:3第二部分 成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