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讲:武陵山区吊脚楼•武陵山片区。•武陵山是绵延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东西走向,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包括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背景知识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地区。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不同于一般全部都悬空的干栏,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民居——吊脚楼吊脚楼的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及其材料的选取等方面都与当地的气候紧密结合,作为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分布区气候特点吊脚楼多分布于湘西、鄂西、贵州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光照条件较差,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较大。湘西地区月平均气温表湘西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吊脚楼分布区气温变化通风采光分析图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光照条件较差,降雨日数较多,相对湿度较大杉木导热系数杉木导温系数吊脚楼主要材料当地盛产的为杉木,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适宜当地气候。杉木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低,保持室内的冬暖夏凉吊脚楼材料分析酉阳彭水石柱石柱土家族自治区湘西(州)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芷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阳麻阳苗族自治县沿河印江城步玉屏松桃长阳五峰恩施(州)布依族西江第一部分:土家族寨子一、土家族历史和文化•在湘鄂川黔四省毗连的上地上,居住着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土家族。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上家族先民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的巴人。而土家作为单一民族成分,是在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确认。•古代巴人崇拜图腾。巴人中的一支廪君以虎为图腾,对虎的崇拜,使巴族的于、剑、戈等器物多铸刻虎形纹饰。虎钮淳于•巴渝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左传》载3000年前“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巴渝舞二、聚落的分布•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以湖北宣恩、来凤,湖南龙山、永顺一带为中心的武陵山区。这一地区山峦重叠、河流纵横的地貌条件,使得土家人在选择居住和村落布局时讲究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一个个的山寨。山寨多是依山而建于山坡或山坳之中。三、聚落的布局•土家族的聚落布局,一般以聚族而居为基础,形成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山寨。过去,一个土家族山寨,往往就是一个姓氏的家庭居住,形成以姓氏命名的寨子。•因土家族聚落一般都在起伏较大的山地修建,建筑沿山体轮、等高线呈阶梯状排布,•层叠而上,顺应自然。土家族山寨劳庄总体布局图咸丰刘家大院•咸丰县的刘家大院大概有20户左右的人家,大多数的房屋都沿等高线或顺序排开或前后高差分布于山坡之上。咸丰刘家大院道路•而道路则有三种分布状态所存在:一种是平行于等高线的横向道路,一种是垂直等高线的纵向道路,再有就是与等高线呈一定夹角的斜向交叉道路。•来凤县舍米湖村咸丰刘家大院宣恩彭家寨该地彭姓从湖南迁来,为彭姓土家族聚居地。建筑——吊脚楼•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了一边靠在实地上与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房和厢房(即吊脚楼)上面住人,厢房下面有柱无壁,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龛子:•底层吊脚楼为三层建筑,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上层的三方大都有栏杆、扶手、阳台,敞亮干净;顶层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桥梁村张家大宅张宅平面堂屋•堂屋开敞、沟通神灵、留给鬼神自由进出、天地之间本来就是神人鬼同住,并且能够彼此沟通的,这是土家人最理想的宇宙格局和生存状态。土家族人在住屋四周遍设神鬼之位,因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神灵众多,房屋内外无处不有神灵。堂屋其实没有实际功能,只用来祭拜、跳丧和节日的活动,平时只是堆放杂物。现在,由于现代文明的介入,显得不是很和谐。•堂屋•木屋顶瓦屋顶土家吊脚楼多为木屋顶,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盖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盖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屋柱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担挑檐。吊脚楼由于檐口出挑较大,挑枋多为两层,成为两重挑;上挑较小,称二挑,下挑较大承担檐口的主要重量,称大挑。有些地区把两重挑下面增加一个夹腰。上立短柱称”吊起“门窗:古朴深邃而变化丰富展现了土家人精美的手艺是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窗花雕刻手艺的失落现在继承这种雕花手艺的工匠也不多。真六合门、假六合门真六合门假六合门屋檐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第二部分:苗族吊脚楼酉阳彭水石柱石柱土家族自治区湘西(州)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芷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阳麻阳苗族自治县沿河印江城步玉屏松桃长阳五峰恩施(州)布依族西江绥宁•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西江千户苗寨—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郎德苗寨软石铺的路•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苗族吊脚楼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至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精致的栏杆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地基外架上悬空的走廊。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苗语叫“嘎息”。其实“嘎息”还用作一家人劳累过后休闲小憩、纳凉观景、讲述传承苗族神话和迁徙历史,以及演唱《苗族古歌》、“嘎百福歌”的多功能凉台。酉阳彭水石柱石柱土家族自治区湘西(州)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芷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阳麻阳苗族自治县沿河印江城步玉屏松桃长阳五峰恩施(州)布依族西江湘西凤凰古城55凤凰古城简介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沱江是绕过小城边的一条河,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鱼舟荡漾,几点慵懒的鱼鹰随鱼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情绪。回龙阁吊脚楼群座落在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古城筑风格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往往采用的就地取材的方式。如建筑的梁、柱、墙壁、德班等结构部件均采用当地山区盛产的杉木作原料,故能较好的起到防虫防腐的作用。从生态学的的角度分析,吊脚楼底部挑空且竖立向展开的建筑形式有利于土地资源:建筑依山傍水建造,有利于营造适合的小气候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建筑底部应用树木支撑,即可节省建筑占地面积,又能最大视野的观看清河面,最大限度的亲近大自然。•建筑空间各部分体块的组合方式较灵活、自由,有错层、退层等形式建筑体量较大,但因其底部架空部分与上部实体建筑之间的比例较小,故显得轻巧。总体来看,吊脚楼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最大特征在于:利用上下的穿枋、支撑挑出走廊或房间,并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从而在视觉上形成独特且生动的河岸风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溪桥夜月,是凤凰古八景之一。溪桥即虹桥,是凤凰最大的古桥,建于明洪武年,当地百姓建此桥意为接被朱元璋破坏的“龙颈”风水。《凤凰厅志》记载“桥跨沱江水,长五十余丈,川平风静,皓魄当空,清光满漾。近则两岸烟林,远则千山云树,皆入琉璃世界中。桥上徘徊,仿佛置身蓬岛。”桥上有人家,有商铺,十分热闹。沱江中有一座石墩搭成的小木桥,古时为一墩的“跳岩”,是人们从北门进城的必经之路。古城所有的小路都是由青石板铺就,纵横交错成小城的血脉。每一条小巷的青石板都被人们的脚板踏磨的油光发亮,无疑是小城岁月的见证。沱江跳岩,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旧时是东北向进出凤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沱江跳岩清末曾被洪水冲坏。为方便百姓进出,乃在原址上游20米处修一石墩木桥,也称“跳岩”。该“跳岩”全长100米。15个岩墩依次横列在沱江河床上。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第三部分:侗族吊脚楼酉阳彭水石柱石柱土家族自治区湘西(州)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靖州芷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阳麻阳苗族自治县沿河印江城步玉屏松桃长阳五峰恩施(州)布依族西江绥宁侗族民居!•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侗族人民擅长建筑,而且其建筑独具特色,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但又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它的整个建筑以不用一钉一铆而闻名于世。通道——中国民居古建筑群的侗族民居“实物博物馆”最大特色:侗族聚居地,很纯少数民族风情,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侗族古建筑群。侗寨侗寨广场侗族吊脚楼一般一家一栋,也有的村寨,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干阑”式建筑的特色,多为三屋以上的干阑式木楼,木楼
本文标题:第三章吊脚楼民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88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