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请书范文
登记号项目序号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类别_________青年项目学科分类_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名称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___________肖芳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人所在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填表日期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2009年8月修订申请者的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申请人(签章)肖芳2012年9月3日填表说明及注意事项一、申请书一律用计算机填写。封面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二、“项目类别”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应注明研究基地名称。“学科分类”填写一级学科名称,并注明主要涉及的学科。三、行政职务、专业职务、最后学历、最后学位、担任导师等栏目应填写具体内容并在前面粗框内注明相应代码。行政职务代码:厅级A、处级B、科级C、其它D。专业职务代码:正高职称A、副高职称B、中级职称C、其他D。最后学历代码:研究生A、大学本科B、大学专科C、其它D。最后学位代码:博士A、硕士B。担任导师代码:博士生导师A、硕士生导师B四、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通讯地址应详细填写,不能以单位名称代替通讯地址。所属系统填写相应代码:省级机关(含省直各厅局单位)部门A、党校系统B、高校系统C、社科院所D、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填E。五、申请表统一用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活页夹在申请书内。2一、数据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课题名称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主题词A研究类型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综合研究D.其他研究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1982年10月13日负责人姓名肖芳DD专业职务研究专长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政职务其他讲师AA最后学位担任导师否最后学历研究生博士B13963042333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所属系统联系电话276826通讯地址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作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1980.8刘洪森男讲师中共党史研究生博士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主1975.7顾训宝男讲师研究生博士育共管理学院要马克思主义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1973.6孙迪亮男副教授研究生博士理论共管理学院参加者预期成A280A.专著B.译著C.论文集D.研究报告E.工具书F.电脑软件字数(单位:千字)果030000预计完成时间2014年12月31日申请经费(单位:元)3二、课题论证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4000字以内。(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研究述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之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系统广泛而又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学界以“大众化”为着眼点,从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泛指和特指、时间和空间、过程和结果等不同层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和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从纵向的历史分期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行研究,学术界主要以改革开放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析为主,对于解放前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较为少见。二是从横向的党史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进行研究,其中对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数量最多。(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和方式手段。多数研究者从教育宣传、心理影响、制度规约和政策影响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推进路径。也有学者从制度安排、传播方式、话语方式、隐性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大众化的方式和方法。(4)关于农村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研究。当前,学术界在农村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建设及农民社会心理、农村传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相关理论成果,对于研究农村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提供了许多相关性的帮助和方法论启示,是本项目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理论基础。总体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研究属刚刚起步,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有些问题还未涉及。尤其是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几乎没有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未能真正进入农村前,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真正大众化的问题,因而本研究尤为必要和重要。2、研究意义(1)有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新领域。本课题把农村社会这一空间场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空间,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导向精细化和深入化,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将研究场域界定在农村,又可以避免研究的4大而空,从而弥补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空间研究细化不足的缺憾,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研究和探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现实境遇、传播规律、推进路径对于解决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对于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1、研究内容(1)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农民是我国最具大众意义的“大众群体”,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走进农村社会,没有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大众化,只能算是小众化。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更具有重要意义。(2)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建构与学理分析。明确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理论、思想来源和研究工具。从农民的特质性和层次性来重点分析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与层次问题。(3)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在根据地、解放区、建国后及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4)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农民认知、理解、赞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机理、渠道途径和现实动因,明确影响农民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因素,评估当前农民在何种程度上接受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5)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从农村特定场域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角度来探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6)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首先,再造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基础。其次,完善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建设。再次,确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互动式传播理念,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民,提出相应的传播模式。最后,从宣传教育、政策保障、利益引导、典型示范四个方面,明确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在此基础上建构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制机制。2、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思路:本课题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场域,5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将推进农村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客观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社会中的境遇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汲取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农村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和建议,构建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推进农村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本课题将沿着“理论框架的引入——历史经验的借鉴——现实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构建”的基本思路展开。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统一的方法。3、重点难点(1)全面、准确地透视农民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层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状况和农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心理特质性,抓住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规律。(2)揭示推进农村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认知到认同)和第二次质的飞跃(信仰到实践自觉)的必备条件和关键因素。(3)探索积极有效的、符合农村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对策。4、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主要观点:(1)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农村发展、内化于农民的主观性情系统和心智结构,改造和取代农民传统惯习,使其成为农民身上的一种持久的、不可转移的禀性系统。(2)农民认知、理解、认同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具有差异性和不同步性,要顺利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重区分层次和类别,增强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去开展工作。(3)当前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保持着较高程度的认同,但认知率相对却较为低下,认同率和认知率间存在巨大差异。(4)对农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环境的再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农村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和基础。(5)构建以农民为中心的互动式传播模式,能够增强推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创新之处:(1)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提出一套不同于城市的推进路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和制度机制。(2)在农民中,进行分层、分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并揭示出6农民认知、理解、认同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机理和动因。(三)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1)《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2)《农民合作:农民利益困局的破解之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3)《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文本解读及发展过程探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8。(4)《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09.9。(5)《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党组织整合模式创新研究——以青州市为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8.11。(7)《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9)《新农村建设历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主要参考文献(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2)曹锦清著:《当代浙北乡村的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3)汪青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4)杨素稳、李德芳著:《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5)温锐著:《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6)李方祥著:《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7)张允熠著:《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陈柏峰、郭俊霞著:《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9)张鸣著:《乡土心路十八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
本文标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申请书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2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