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简析上海世博日本馆的设计
简析世博会日本馆的设计2010年5月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共有来自世界的200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参加了这次博览会。上海世博园区占地8000亩分为5个片区:中国馆,主题馆等等。世博会的各种建筑和展馆展示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反映着思考和前瞻的理念,及21世纪的建筑核心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掌握未来。上海世博会是名副其实的低碳世博会:如巴西馆,其外墙使用可回收的木材为装饰材料;葡萄牙馆,同样用可回收的木材作为装饰;芬兰馆,使用以纸和塑料为原料的复合材料,表面坚硬耐磨,自重轻,不褪色,方便拆卸,可重复使用;瑞士馆,外部幕帏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可自然降解;丹麦馆,立面设计以经济,节能为理念,在墙面上挖出的孔洞,不仅可以起到自然通风,调节光线的作用,而且可以提供夜景景观照明;英国馆,“种子”的六万根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营造一种出不同凡响的现代感和震撼力;秘鲁馆,外墙用可再生的竹子排列编织而成;日本馆被会呼吸的紫蚕岛,岛外面的膜,透气,微透明,整个岛利用水循环调节温度;日本馆很好的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精髓,提供一个绿色的人居生态环境。此次世博会日本以“心之和、技之和”为主题,在世博园区内建设了一座高约24米,面积达6000平方米、融合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的国家展馆。该展馆很好的继承了2005年爱知世博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日本和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型的城市生活的形态。日本馆的建筑理念是“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环保建筑”。走进世博园区,远远望去,日本馆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展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可以说是自然的颜色。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让参观者感受到一种动感。此外,展馆内还展示了一系列能够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尖端技术。如针对水资源污染和短缺问题,日本馆将展示可以将下水道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以及海水淡化等技术。为克服全球变暖问题,日本馆将向观众介绍实现“零排放城市”所需要的大约20项环境技术,包括在踩踏和其他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电的地板,利用氢气和氧气提供家庭用电和温水的家用燃料电池等等。日本馆的名字叫“紫蚕岛”。紫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代表高贵的颜色,同时,淡淡的紫色极其接近日本馆建筑外观的色调;蚕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日本馆建筑外形成弧形穹顶,宛如一个巨大的蚕茧点缀着世博园;而从蚕茧中抽取蚕丝、制成丝线、织成丝绢的工艺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种“联接”的象征。“紫蚕岛”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日本馆的外观和特点,可以使参观者在广阔的世博园内更容易识别。同时,“紫蚕岛”这一爱称也体现了日本馆所要传递的信息——面向未来,树立远大理想,永远成长与发展下去。日本馆的设计既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生命体,会呼吸的生命体。它有伸出去的“触角”,有凹进去的“鼻孔”,它全身饱满圆润,像一只乖乖趴在那里的蚕宝宝,它还可以吸收炙热的阳光为自己提供能量,并能保持“体内”的呼吸通畅。人们可能会惊叹于这一形状是如何想出来的。用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的话来说,把几个必要的条件综合起来后,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现在的这个形状。日本馆的主题是‘心之和,技之和’,即想要展示日本的技术和文化。从这方面考虑,展示需要很大的空间。但我们考虑,不能是这儿一个小空间那儿一个小空间,而是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其中分成很多小空间。日本馆被给予的面积是6000平方米,但位置近江、近桥、近世博轴,实际上地基不是特别好。考虑到要避免使用地桩。而且,将来展馆是要拆除的,这些地桩到时候也难拔出。面对这样的现实,设计师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要尽可能建重量轻的建筑。最后,设计师们要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和环保是必要的,要不损坏地表,不排放二氧化碳,搭建一个无害于地球环境的建筑。同时,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类似于生命体的形状。设计师们就是把以上几点综合起来,构思成了现在的形状。日本馆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外形,还因为蕴含在这一看似简单的外壳之中的细腻心思与高端科技。为了使建筑重量尽可能减轻,紫蚕岛使用的是膜结构,这种膜和水立方使用的是同一种。因为使用这种膜,可以使建筑的重量减轻一半。同时,在设计时还使用了特殊的技术使得建筑的重量平均分布于建筑的全体。设计师解释说“材料轻,使用的运输卡车就少,这样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少。”日本馆之所以通体透出紫色,这其实和内嵌在膜中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有关,这些发电装置都是深紫色的。而且,每一块膜的形状是模仿树叶,能量制造和传输的原理也和树一样。整个日本馆的供能系统和外表膜是一体的。紫蚕岛的凹槽和“触角”也是环境技术的一种。它如同我们人类器官一样。如手指是像触角一样伸出来。鼻子是隆出来的,而嘴、耳朵、鼻孔是凹进去的。人类为了充分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需要这样的凹凸。所以为了让紫蚕岛更有生命体的特质,设计师们便设计出了这些凹槽和‘触角’。”但这并不是全部,它们同时还承担了多种功能。凹槽可以将雨水引入到馆下层的储水空间,通过水的蒸发,不仅可以促进空气流通,还可以降低馆内的温度。凹槽是日本馆换气系统和制冷系统的中枢结构。而且,不用像空调一样排放二氧化碳。同时,日本馆的下层还有办公室,从上空伸下的凹槽为办公室提供了光源。而凹槽本身也成为支撑房顶的支柱……其实对于这种水循环的利用,的这种技术实际上在中国和日本的古代都有使用,只不过日本现在使用现代的技术重新利用。纵观日本馆,可以看到弧形穹顶上的三个呼吸孔、三座排热塔以及透明夹层皮肤。日本人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夹层薄膜ETFE作为建筑表皮系统,夹层中埋设有曲面太阳能电池为建筑提供绿色辅助能源。此外展馆的设计还融入了一些古老的日本传统环保手段,人工雾气就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采用的一种传统降温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气化热来制造清凉的环境。“紫蚕岛”就采用了这样的技术,其墙表的喷雾系统可降温而不湿衣。呼吸孔与排热塔用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强化冷暖空气流通,同时具有采光、收集雨水、散水降温的“呼吸”功能,可减少空调能耗和照明用电。当夜幕降临,墙表照明明暗交替,建筑宛如生命体般缓缓呼吸。进入馆内,浅紫色的外表、骨骼与支柱融为一体,天花板自由过渡到地面,形成了宛如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洞窟般的全新景观,充分表达了展示空间的活力与流动感。和其他展馆相比,日本馆更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环境等诸多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技术也应运而生。为了使这些技术得到有效运用,人类还必须要重视‘心灵的联接’”。设计师这样解释说到。日本馆把“心灵的联接”具体阐释为对地球、人类、儿童的关爱。馆内设立了3个主展区,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这种以时间的推移为轴线的结构,将使整个展示内容流畅自然。代表“过去”的展区以“联接的惊喜”为主题,讲述古时中日两国信息文化的交流结出的令人称奇的硕果。以遣唐使为开端,中日两国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技术交流,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在日本衍生出新的文化,逐渐演变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通过“西阵织”等展示(西阵为日本地名,古代是织工的聚集地之一,此地出产的织品以华丽高贵闻名,被称为“西阵织”),参观者可以看到中国技术在日本的传承,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技术在得到艺术升华之后形成的新工艺。这些工艺在日本扎根下来,并不断地得到传承与发展。这就是“联接”所带给人们的“惊喜”。代表“现在”的展区以“从知识的联接到心灵的联接”为主题,讲述为解决环境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知识的联接”与“心灵的联接”必不可少。水资源问题、全球变暖问题、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在“现代”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拉小提琴的机器人,还有机器人灵活处理老年人生活事务的情景。代表“未来”的展区则以“心灵的联接与未来的和美”为主题,通过音乐剧的形式描绘人类实现和美未来的梦想,通过对地球、人类、儿童的关爱和个人细小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在以山村为背景的舞台上,人们体验着未来的各项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们各自的活动和心灵联接起来,个人细小的努力将开拓出未来无限的可能。“未来”展区是整个展馆的最大亮点。在这个展区里,游客将在一个可容纳500人的传统木制剧场中,欣赏到由中日两国导演联袂导演的舞台剧《拯救朱》。朱是日本人民最喜爱的鸟类之一,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面分析和了解了日本展馆的设计后,不得不惊叹日本建筑设计的独特与成熟,运用巧妙地设计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的,而这种巧妙的设计是基于对文化对传统和对未来的思考。日本馆是一座融合环境保护技术与体现动感空间的建筑,设计者一方面借助于日本发达的科技与材料技术,另一方面继承与发扬传统方法。充分了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和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型的城市生活的形态。在日本展馆上我们不应仅仅看到日本先进的技术,更要看到日本得设计文化与内涵,作为一个历史传统比日本更加有内涵的国家,或许那才是最值的我们学习的。
本文标题:简析上海世博日本馆的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3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