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学前心理学-(7):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目录页思维概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概述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人们常说的“考虑”“设想”“预计”“沉思”“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例如,人们通过对云图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天气预报”,并用它来指导人们是否增减衣物;人们根据对水的研究得出水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在压强101千帕以下,水的温度降低到0℃就会结冰,升高到100℃时就会沸腾,变成水蒸气等。这些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二)思维的特征思维概述1.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凭借一定的媒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事物间的关系及事情发展进程的特性。例如,心理学家能根据一些人的外在表现推断出这些人的情绪特征和内心需要;地震工作者可以通过分析动物的反常行为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预报震情;中医可以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等手段推断出病人的病因、确定病症,并为病人的治疗提供判断依据等。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二)思维的特征思维概述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将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的特性。例如,尽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大小和内角角度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三角形;在严格了解太阳运行周期的情况下,我国总结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即“二十四节气”。思维的概括性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还对加深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有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概述1.分析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并加以思考的过程。例如,我们可以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语等。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思维概述2.综合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把无序的词语组成句子;教师在观察某学生的品行、才智、性格等方面的基础上将他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由此形成对这个学生的总体评价;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对该商品的价格、性能等方面做总体了解,然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商品购买,这些都属于综合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进程中过程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二)比较和分类思维概述1.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等的认识,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出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楚“普遍”这个概念,应该与相近的“普通”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对“普遍”这一概念的认识就会更加准确。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比较是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比较同样也离不开综合,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要对事物进行比较,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就难以进行。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二)比较和分类思维概述2.分类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分类,人们才能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例如,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碱、酸、盐等,碱还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等。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分类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学前儿童大多能对颜色、形状、结构、状态及方位进行分类;小学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的学生已经能够把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熟练地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三)抽象、概括与具体化思维概述1.抽象与概括(1)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非本质属性的过程。例如,平面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抽象思维将不同四边形(如矩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的“四条边”与“四个角”这些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就是四边形。(2)概括•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根据对鸟类的认识,我们将鸟类概括为:鸟是长着两个翅膀、两条腿,身上有羽毛,一般会飞的卵生脊椎动物。抽象侧重于分析与提炼,概括侧重于归纳与综合。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抽象的发展。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概括。抽象、概括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任何概念、原理和理论都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思维的过程(三)抽象、概括与具体化思维概述2.具体化具体化是指在大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即运用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例如,我们都知道,鱼离开水之后都不能存活,鲤鱼也是鱼,所以它离开水之后也无法生存下去。思维的具体化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一般的知识,使认识过程不断丰富和扩大。具体化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在教授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时如果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例子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容易理解和把握,并且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学前心理学概述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直观行动思维思维概述直觉行动思维,就是指学前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在进行直观动作思维时,只能反映出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进行思考。由于直观行动中思维与感知和动作的不可分割性,直觉行动思维一开始就表现出狭隘性和表面性。但这种思维的发展,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高级思维形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学前心理学概述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二)具体形象思维思维概述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学前中期和末期。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和语言的丰富,为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随着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表象也日益积累,表象在思维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学前中期和末期的主要思维方式。学前心理学概述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概述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严格来说,儿童在学前期只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没有形成真正的抽象逻辑思维。学前心理学概述四、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概述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是在感知觉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得较晚。人类的各种认识活动都是在出生后逐渐养成的,思维的发生标志着人类的认识过程已经基本齐全,思维的发生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其他认识过程的质变。在思维的指导下,知觉已经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在特征,还能够进一步地理解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例如,在思维形成之前,学前儿童看到钟表的指针一圈圈地旋转会觉得很有趣,思维的出现使他们理解了时间的概念,知道短针指向12的时候是12点,短针指向5的时候是5点。在思维的参与下,人类的各种认知水平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学前心理学概述四、思维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二)思维的发生促进了学前儿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思维概述认识过程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形成也有着密切联系,思维的出现使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和深刻化,并且出现了高级情感,如道德感和美感。例如,学前儿童已经能够认识美丑,他们会给自己的娃娃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根据别人的评判给娃娃换衣服。思维的出现还促进了学前儿童意志的萌芽,使他们开始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并且在活动目的的指导下,坚持把活动进行下去。同时,思维的发生也使学前儿童开始理解不同的人际关系,并且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一)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新生儿刚开始只具有从遗传获得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等),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还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加强。这种适应性不仅表现在新生儿对乳头的吸吮,也表现在新生儿对其他物体的吸吮,并通过练习区别乳头和其他物体。最终表现为对不同的物体作出不同的概括性的反应。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习惯动作阶段(1―4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婴儿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惯性动作。习惯的获得是通过两种器官活动的联系而实现的,如视觉、听觉的联合,婴儿把脸转向声源,注视着声源的方向,表明有新的因素加入到无条件反射中。婴儿偶然发现自己能发出一些声音,如发出“咕咕”的声音,这些反应让他们感到很满足,因此他们会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这种加入新因素的反应比最初遗传的反射要更灵活,但仍不算是智慧,因为这时婴儿的行动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性。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三)有目的动作形成阶段(4―10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在婴儿的视觉和抓握动作开始协调后,就过渡到了这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婴儿能重复他偶然作出的动作,如反复挤压一只会叫的塑料鸭子。这种联系具有偶然性,是偶然的发现引起了需要,而不是需要引起的新发现。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四)手段和目的分化与协调阶段(10―12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婴儿开始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来实现简单的目标,用已知的方法来探索新的情境。这时的婴儿开始预料行为的效果,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行为模式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实际智慧。并且,他们这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客体永久性观念,知道在眼前消失的东西依然存在着。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五)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2―18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对新的情境,会根据不同过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动作。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拉近台布而获取玩具。抓、拉的动作儿童是原有的动作,但通过拉台布而得到玩具是新的行为组合。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利用新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不是顿悟,它是以过去的若干行动组合为基础,同时“试误”行为也在感知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六)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18―24个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不仅能通过许多行为方式的联系产生新的手段、解决新的问题,还产生了对不在当前的物体的意象,开始出现象征行为。即在实际行动之前,儿童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前心理学概述二、前运算阶段(2—7岁)(一)象征思维阶段(2―4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儿童开始使用象征符号开始作为表征。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凭借某种符号对外界事物加以象征化。例如,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把椅子当汽车开,把小床当舰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化,表明儿童的头脑中有汽车和舰艇的表象,或者说,汽车、舰艇的表象被儿童内化了。这时的儿童也能运用言语或符号在头脑中再现外部世界。但是,儿童还没有形成成人意义上的概念,不能用概念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或代替一类事物,这个时期的语词和符号尚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儿童还常常将事物的运动都看做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如“太阳下山
本文标题:学前心理学-(7):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3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