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了却君王天下事,众里寻他千百度,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听取蛙声一片。两三点雨山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创作辛弃疾的词,现存六百二十余首。这些词中最令人受到感染的是抒写爱国情怀、描写田园风光这两方面的词。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放而沉郁的风格。1、抒写爱国情怀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代表作2、描写农村风物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课文学习目标(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时期爱国词人,其词抒写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共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幼安稼轩南宋苏轼辛弃疾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收复中原,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经是踌躇满志的意气风发少年,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文武双全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cén小而高的山)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ān)螺髻(j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kuaì),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请,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擦)英雄泪?听朗读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为楚天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但这景意境是宏大壮阔的。遥看辽阔无边的楚天之下,千里弥漫清爽秋气,横无际涯的秋色,浩浩汤汤的滚滚长江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哪些意象?有哪些特点?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举目眺望远处的山岭,向人们倾诉内心仇恨,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如海螺形状的发髻。小而高的山眺望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此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忧愁和愤恨。此三句写什么?诗人的情感如何?为何如此呢?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诗人见如此壮美的远山,又是秋高气爽之时,为何诗人说远山在“献愁供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那么词人的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抒发内心块垒(比喻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或愁闷)。《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咏桂林山水》•“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缥缈峰》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遥岑(特点)玉簪螺髻(比喻)献愁供恨(感受)为何而愁?为何而恨?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斜挂在楼头,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一个客居江南的游子正怆然伫立。失群的孤雁“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深意?★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亦表达词人的愁苦心情。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落日”“断鸿”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词人把自己放入镜头中)作者写的是实景,但这些景都有隐喻,“落日残照”用来比喻日薄西山、面临覆灭的南宋小王朝;而“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两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当时孤寂和悲苦的心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却始终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领会、理解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情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的忧愤孤寂。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栏杆拍遍: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江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断鸿、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人的动作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意境?(意境=意象+情感)修辞手法?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断鸿游子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断鸿游子深层含义?“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山景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上片: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主要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比喻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秋风吹遍大地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把鱼、肉切细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晋书·张翰传》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作者写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然而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购买田地和房舍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刘郎,就是刘备,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他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
本文标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3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