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文献综述-《汤姆叔叔的小屋》
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名称:AnAnalysisofWhiteMaleImagesinUncleTom'sCabin专业:英语姓名:谢燕学号:091430131指导教师:徐岚二0一二年十一月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创造了十九世纪美国历史上的奇迹,成为美国历史上除了《圣经》以外销量最大的著作,美国总统伯罕·林肯把她誉为“发动战争的小妇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这部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历史地位、文学价值,都堪称美国废除文学的最高成就和最优秀的代表作。尽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已时过境迁,但是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对它依然热情不减,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价值。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早从十九世纪起,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深入研究,并写下了大量研究成果。以下是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对他们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解读与分析。伊丽莎白•埃蒙斯(1977)和施普林格(1977)采用人物分析法,伊丽莎白•埃蒙斯(1977)先对斯托夫人的生平、写作背景与意图进行分析,引出斯托夫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折射,得出斯托夫人是塑造该作品的女英雄。施普林格(1977)对斯托夫人的宗教信仰及其人生经历进行了深刻分析,得出斯托夫人是美国文艺复兴时期唯一一位亲身经历过美国西部生活的女作家,她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曼迪•里德(2008)采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方法,分析该作品中所体现的种族特性,并深入探究其与美国历史与文化的关系,得出该作品反应了十九世纪美国种族观念的变化,其种族科学对塑造美国文化起到的渗透性作用。凯文•佩(2009)运用感伤主义手法分析作品,认为该作品表达了每一个反奴隶者都会同情并且去关爱奴隶的观念,从而得出美国白人应该用爱关怀黑人奴隶的观点。莫莉•法雷尔(2010)从基督教对小说的影响入手,分析了斯托夫人的家庭成长与文化背景,得出基督教义深植斯托夫人内心,基督教理念在其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帕特里克•科尔姆•霍根(201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学者对斯托夫人及其作品中人物描述的看法,尤其是斯托夫人把许多黑人奴隶的孩子化,认为斯托夫人潜意识里存在着白人至上主义。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虽然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学者们从各个角度深入解读该作品。以下是对他们中的一些比较独特的观点进行的综述。孟凡茂(2004)运用社会批评方法提出《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战争存在的微妙关系,具体分析了南北战争的起因以及该作品对南北战争的影响,得出它为美国南北战争提供了一个神圣的理由以及其为研究南北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的结论。邱爱萍(2005)和顾晨娟(2008)采用心理分析法。邱爱萍(2005)研究书中的两位女性——伊莱扎和伊娃,提出斯托夫人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表明尽力以基督教的精神和行为改变社会、拯救罪人的观念是有其时代根源的,同时指出斯托夫人在赋予伊莱扎反抗精神时所表现出的过人胆识,得出斯托夫人作为女性作家对废奴运动所做的贡献的结论。顾晨娟(2008)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典型白人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遭遇的不平等待遇及其面对奴隶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得出白人女性要推翻奴隶制,首要任务就是要推翻男权主义这座大山的结论。薛玉凤(2005)、李莹(2011)和杨坤(2012)采用人物分析法。薛玉凤(2005)分析汤姆叔叔的形象,对传统的汤姆叔叔形象提出质疑,得出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实际上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富于爱心、乐于助人、勇于为他人牺牲的英雄的结论。李莹(2011)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形象并解读造成其三起三落悲剧的命运的原因,说明黑人解放不能仅仅依靠宗教力量和白人的道义帮助,其最终是要依靠黑人自身的觉醒和奋起反抗,这样才能改变自身命运,得到自由和尊严,实现种族平等。王艳文(2006)采用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以《圣经》原型的角度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得出该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不仅是《圣经》神话故事原型的再现,更是作者在《圣经》基础上所进行的具有全新视角的艺术再创作的结论。丁易(2010)采用人物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伊丽莎白本人和黑人山姆及白人伯德先生等人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说法,究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听故事和讲故事的人所造成的影响,得出《汤姆叔叔的小屋》产生的影响力已跨越种族、阶级、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差异的鸿沟渗透到美国的南方和北方的结论。杨春(2006)和康世才(2011)采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杨春(2006)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历史二者的互动,得出该作品以真实的描写和直呼的说教,唤起人们对包含种族问题、女权问题等社会变革危机的警觉,从而推进历史的进程的结论。康世才(2011)研究了该作品的历史影响力,提出了此书的影响在于“树立了美国反对奴隶制的旗帜,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并且成为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教科书”的观点,得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力的文学巨著的结论。郑丽(2009)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斯托夫人对黑人形象的模式化描写,提出斯托夫人无意识中对黑人形象的他者化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白人的优越感和其潜在的殖民意识,得出黑人作为一种主流文化中的弱势群体,处于主流文化的凝视之下,成为处于失语状态的沉默的他者的结论。吴扬(2010)从新马克思主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斯托夫人在文中展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母性理想化的描述是她诉诸反奴隶制思想的手段,得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为女性所写,为女性所读,关于女性的作品的结论。李素杰(2011)通过对叙述事方式的比较来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叙述策略,提出了其可分为两种叙述角度,即直抒胸臆的叙述角度和丰富多变的叙述角度,得出《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有着独到的构思和想象力的叙述佳作,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的结论。苗文晟(2011)运用文学分析法,提出了“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本小说的成功问世”和“小说本身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学感染力”这两个问题,并从“感伤”这一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文学的真谛在于揭示、表达并引领人类走向自由之境,文学家便借助文学作品,感伤着人类的感伤,表达对现实的忧患和批判的结论。王晓丹(2011)运用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否定了传统评论即《汤姆叔叔的小屋》基调为反奴隶制或种族主义的绝对论断,并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支论证出在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斯托夫人既在其作品中盛誉宗教所倡导的博爱与宽恕精神,又无法摆脱其自身在整部作品中流露出的白人优越意识,得出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内在分歧及其维权性与欺骗性的伪善功能的结论。杨坤(2012)浅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行为特征,分析了宗教文化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深远影响,突出了小说在宗教文化阴影下的局限性,得出宗教说教对该作品的积极意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之所在的结论。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做了分析与研究,但仔细研读他们的作品可发现还有许多观点没有被挖掘。例如对汤姆和伊娃的分析可以说是很透彻了,其他人物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却又不深。因此对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和解读还有大量的空间,特别是可以从书中的三位白人形象入手分析,牵引出两条主线。主要参考文献:ElizabethAmmons.HeroinesinUncleTom’sCabin[J].AmericanLiterature,1977(5):161-179KevinPelletier.UncleTom’sCabinandApocalypticSentimentalism[J].LiteratureInterpretationTheory,2009(20):266-278MandyReid.RacialProfiling:VisualizingRacialScienceontheCoversofUncleTom’sCabin,1852-1928[J].Routledge,2008(12):369-387MollyFarrell.DyingInstruction:PuritanPedagogyinUncleTom’sCabin[J].AmericanLiterature,2010(2):244-269PatrickColmHogan.ThemanyImplicatedAuthorsofUncleTom’sCabin[J].Narrative,2012(2):26-42Springer,Marlene.WhatMannerofWoman[M].NewYorkUniversityPress,1977Stowe,H.Beecher.UncleTom’sCabin[M].NewYork:TheModernLibrary,1938丁易(Ding,Yi).《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丽莎故事的重述[J].外国文学,2010(12):71-73.顾晨娟(Gu,Chenjua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白人女性形象[J].文化研究,2008(3):182.康世才(Kang,Shicai).简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历史影响力[J].克拉玛依学刊,2011(4):64-67.李莹(Li,Ying).《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悲剧命运解读[J].文学微探,2011(10):80-81.李素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许是叙事策略[J].小说纵横,2011(8):40-49.孟凡茂(Meng,Fanmao).《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战争的微妙关系[J]域外小说研究,2004(4):143-146.苗文晟(Miao,Wen).“感伤”的力量——评《汤姆叔叔的小屋》[J].海外英语,2011(9):305-306.邱爱萍(Qiu,Aiping).《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两位女性形象[J].福建外语,2005(1):59-63.薛玉凤(Xue,Yufeng).“汤姆叔叔”形象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5(6):18-20.王晓丹(Wang,Xiaodan).揭下意识形态的面具——重读《汤姆叔叔的小屋》[J].文史纵横,2011(3):123-124.吴扬(Wu,Yang).《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新马克思主义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1):149-150.王艳文(Wang,Yanwe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解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1):78-80.杨春(Yang,Chun).《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湘南学院学报,2006(1):59-62.杨坤(Yang,Kun).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宗教文化对人物的影响[J].人文论坛,2012(33):162.郑丽(Zhen,Li).从对黑人无意识的他者化看斯托夫人潜在的殖民意识[J].外语语言文学,2009(1):64-70.学生签名:2012年11月8日指导教师评阅意见指导教师签名:杨春2012年11月9日
本文标题:文献综述-《汤姆叔叔的小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40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