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徐吾学校校门口突发情况应急预案
徐吾学校校门口突发情况应急预案针对近期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为有效应对、处置校门口突发的暴力伤害师生的事件,维护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学校实标,制定本预案。一、目的防范、制止校门口突发的暴力伤害师生的犯罪行为,全力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二、适用范围犯罪分子在校门口或欲进入学校暴力伤害师生的犯罪行为,特别是在上下学重点时段,也适用于发生在校内的暴力伤害师生的犯罪行为。三、工作原则1、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一旦在校门口突发暴力伤害师生的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力争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制止犯罪行为、控制犯罪分子。2、预防为主,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建立严格的门卫和上下学值班巡查制度,高度警惕、密切关注接送人群,对可疑人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3、应急联动,群防群控。一旦发生暴力伤害师生事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出动,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形成应急联动、群防群控的应急处置工作格局。四、工作机构及职责1、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毛雪峰副组长:陈嘉琪组员:孙妮杨柳颖闫静黄立群王小艳王仙利分工及职责:组长:应急处置总指挥,接到发生校园伤害事件报告,迅速启动预案,立即指挥、调动力量积极应对、处置,在警力到达之前,全力制止犯罪行为,保护学生不受伤害。副组长:制定校门口突发情况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管理学校专职保安员,当校门口出现突发情况时,带领保安员全力阻止犯罪行为,制服犯罪人员,全力保护现场师生安全,并保护好现场,事后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值班人员: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和报警,组织参与现场处置工作,并及时将现场信息报告总指挥。现场附近的教职工:迅速支援现场,参与现场处置工作。五、校门口突发伤害事件的应对和处置1.预警预防加强门卫,落实“三防”(人防、物防、技防)。校门口“三防”配齐、配足。上下学时段执勤专职保安员不少于1人,按要求佩戴红袖标,手持钢叉等安防器械,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立即处置。上下学时段学校在校门口值班维护上下学秩序人员不少于2人。严格出入管理,校外人员和车辆未经学校允许不得进入,进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登记。2.报警和信息报送(1)报警。校门口执勤保安员(或学校值班人员)一旦发现有可疑的危险人员,应立即关闭校门,一名执勤保安员稳住或拦住可疑人,另一人迅速报告校长或值班领导。如果发生犯罪分子向进出校门的师生行凶的紧急情况,执勤保安员应立即向公安部门发出110紧急报警,迅速操起防护器械制止犯罪行为,并大声呼喊求援,周边的学校教职员工在保护好学生的前提下,应迅速施援,同时向学校领导和公安部门进行报警。校长(校领导)听到110紧急报警信号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带领身边人员急速施援校门口,全力制止犯罪,保护学生安全,迅速展开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2)信息报送。学校领导接到事件报告后,在立即组织应对处置的同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将基本情况报告属地政府和区教育局。3.学生保护。听到110报警信号后,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应迅速按预案到各自的岗位,男教师(可持灭火器)把守住教学楼的通道口,班主任立即进班级,关闭教室门窗,在室外活动或上课的班级要迅速将学生带到安全的地方进行防护。4.受伤人员救治。如果有人员受伤害,现场人员应及时拨打120,或以最快的速度将伤者送医院抢救,并将情况立即报告学校领导或办公室,学校在救治的同时及时通知家长或家属。5.保护现场。在全力制止犯罪,保护学生的同时,还要保护好现场,以便于事后的调查处理工作。六、工作要求1.人人有责。全体教职员工均为应急处置人员,现场及附近人员更是义不容辞,预防制止校园伤害事件的人人有责。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各处室要服从指挥,密切配合,按照救人优先、学生优先的原则,确保各项处置迅速得当。各年级负责本年级的应急保护,各班负责本班学生的应急保护。2.首遇责任。突发伤害事件发生时,首先发现的教职工必须于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和当地派出所报警,并全力制止事件。3.及时启动预案。学校领导接到突发伤害事件报告后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各处室和全体人员迅速应对处置突发伤害事件。4.加强值班巡查。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信畅通,及时掌握校内外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5.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渠道进行防护伤害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防护能力。6.应急演练。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案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应对和处置校门口突发伤害事件的应急能力。徐吾学校2014.09校门口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徐吾学校2014.09
本文标题:徐吾学校校门口突发情况应急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4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