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综述名称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评阅教师姓名职称评价项目优良合格不合格综述结构01文献综述结构完整、符合格式规范02能准确如实地阐述参考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2结果03文字通顺、精练、可读性和实用性强04反映题目所在知识领域内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等0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符合规定要求,格式符合规范06围绕所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搜集文献成绩综合评语:参考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论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文献综述: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文献综述1.引言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部三幕剧上演以后,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国际的一片轰动。作为该剧主人公的王利发是老舍塑造的一个经典的小人物,在商场上,他表现得既精明、干练,又自私、圆滑;在被压迫的时候他既逆来顺受,又愤世嫉俗。他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矛盾体,这3些悲剧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个人性格因素和时代背景等因素,本文将对王利发的形象进行有益的探索。2.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当前国内外对于《茶馆》中王利发的研究甚少,但是对于《茶馆》以及老舍先生本身的研究颇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数学者是从《茶馆》的艺术结构,语言特色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人公,学者们大多从个人性格特征,身份,时代环境等方面研究,同时又与老舍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大多看法是一致的,认为王利发是动荡时代中的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反映时代的变迁。2.1国外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茶馆》在国外也是声誉极高的,曾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出演,凭借颇富神韵的民族文化和京味文化特色,以及精巧的艺术结构受到国外的广泛好评。《莱茵—内卡报》指出“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展示了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文化,但就其人类的共性来看,却似乎是极其熟悉的境界”,《茶馆》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永载文学史册。国外众多学者目前对于《茶馆》以及王利发的形象也在深入研究和探索,由此可见,剧作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文学价值。2.2国内关于王利发的研究概况首先,艺术成就方面。李健吾指出了《茶馆》艺术结构上的缺陷“毛病就在这一点,本身精致,象一串珠子,然而又一刻有一颗,少不了单粒的感觉”。针对这种建议,老舍先生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自己不熟悉政治,所以只能把他熟悉的小人物集中到茶馆中,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侧面透露政治消息。并申明“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有完全叫老套子捆住”。其次,形象塑造方面。在当代话剧中,很多学者注意到老舍先生剧作打破了传统的格式,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利用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去反映广阔的社会。苏必扬在《茶馆艺术特色初探》对于《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就有较为深入的分析,他将《茶馆》中的人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也就是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人。“这三个人是作者刻画的重心,他们不但有着独立完整的个性特征,而且是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第二类是形形色色的过场人物,对于这类人物“作者采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并不重视他们动作的连贯性,而是突出他们命运的某一个侧面的勾勒,透过点点滴滴反映时代面貌”。第三4类是反面人物,“刻画这类人物,作者吸取了我国戏曲的传统手法,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夸大其中矛盾可笑处,使其漫画化”。讲究“传神”二字,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再次,个人形象方面。各位学者对于王利发的形象看法基本是一致的,都认为王利发是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小人的典型代表。郭汉城在《茶馆的时代与人物》中说“茶馆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形势,作为生存挣扎的努力。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于灭亡。”这种结局是王利发个人的命运悲剧,同时也是动荡不安的时代造成的。陈齐友在《论老舍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指出“王利发的心态是当时平民百姓最具代表性的心态,他不坑蒙拐骗,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奢望。但王利发的身份和地位比一般平民略高一点,他希望过上小康赋予的生活,却没有如愿以偿,最后还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梅梓在《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化》中说道“王利发作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他不坑人……却在社会变迁的惊涛骇浪中悲惨地死去,以裕泰茶馆的兴衰和自己的悲惨命运唱出一曲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悲歌。”最后,对比研究。《茶馆》中王利发形象的塑造与许多作品在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因此,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力。朱海华的《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与卢孟实》指出“《茶馆》中的王利发和《天下第一楼》卢孟实都是作为掌柜,一个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一个是福聚德的二掌柜,同处于受人歧视的社会底层;作为社会牺牲品,一个上吊自杀,一个被追回胶东老家……剧本富有深刻、富有耐人寻味的内涵”。与《茶馆》关系密切的《龙须沟》也有可与之相比之处,马风在《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认为“《茶馆》的形象塑造表明老舍抛弃了类型化的模式,在向性格化的高层次推进。”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一文关注到了二者在创作思维和艺术形式上有沟通之处“小说和戏剧在人物的塑造技法上相互引鉴,在结构艺术上的相互渗透以及在第一部与第一幕的相互照应上”。3.关于《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的思考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重读王利发这个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的个性特征对于我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圆融。谈及王利发,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精明、干练但又圆滑、自私的小商人。这样的评价气势不够贴切,当然他具有作为商人的通病,但是不足以抹杀他5的优点,那就是他圆融的处世哲学。他对于权贵点头哈腰,对于贫民深切同情,对于亲人,呵护备至,不管作为什么角色他都一个成功者。但迫于时代局限,社会的动荡,要让裕泰茶馆生存并且壮大,是需要圆融的混世经验以及一定的经商技巧。我们从《茶馆》中处处可见这样的特点,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生存技能,并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和退让的哲学,体现是一个人的修养和睿智。二是变通。“穷则思变”这四个字用于王利发是很贴切的,在大多数茶馆相继倒闭的情况下,他一味地想办法让裕泰茶馆不仅生存下来了,并且还有所发展,这就是他的“改良”起了重要作用,变着法的让顾客们高兴,愿意到茶馆来休息聊天,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失败原因在于黑暗的旧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如狼似虎的剥削使王利发不堪重负,我不否认王利发个人的变通与努力。三是反叛。王利发虽然算不上真性情,但是在社会的惊涛骇浪中他并没有失去自我,依然怀有一颗爱国热情,保持本真。他一直是痛恨恶势力,迫于无奈,只是表面的顺从,最终还是选择了反抗,精神得到解放,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参考文献[1]曹聚仁.我看茶馆[N].新民晚报-1983,1(7)[2]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高文升.中国戏剧当代文学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2.[4]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5)[5]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6]老舍.茶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7]刘厚生.《茶馆》——艺术完整的高峰[J].人民戏剧,1980.9[8]李健吾.在《茶馆》座谈会上的发言[J].文艺报1958,(1):27-29[9]李万钧.中国古今戏剧史(中)[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10]马风.从《龙须沟》到《茶馆》的美学倾向[J].沈阳学院学报1989,26[11]梅梓.社会变迁下一曲小人物的悲歌——从《茶馆》中裕泰茶馆的兴衰看王利发的性格变化[J].武汉大学文学院1989,4[12]冉忆桥.李振潼.老舍剧作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78[13]苏必扬.《茶馆》艺术特色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1981,4[14]王行之.老舍论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1[15]许明.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发[M].中州大学学报—2001,1[16]谢昭新、许德从《四世同堂》到《茶馆》——试论老舍小说与戏剧的沟通.民族文学研究,2002,2[17]张永萱.酸楚的人生.情化的哲理——论王利发[J].剧作家,1988.3[18]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朱海华.浅析中国当代剧作里的两个掌柜形象——王利发和卢孟实[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18(5)
本文标题:《茶馆》文献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4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