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
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近70年的红旗缓缓降落。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寄托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地从此不复存在。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8月23日签署了“关于暂停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活动的命令”。8月2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命运由它们自己决定”。苏共在拥有35万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00万名苏联共产党员的时候,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席卷欧洲、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德国,为结束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十多年来关于苏联亡党亡国原因的认识与总结和平演变论个人因素论社会主义缺陷论改革诱发论经济本源论体制缺陷论民族因素论苏共主因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苏共失败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内因也有外因等等。正是历史的和现实的、思想的和体制的、党内的和党外的、个人的和组织的、深层的和表层的、不改革积累起来的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最终导致了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共垮台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二)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三)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共的改革与失误(四)戈尔巴乔夫对苏共的改革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1、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可贵探索列宁对执政党建设作了可贵的探索,但没来得及对这个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首先,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首要任务;•晚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二,在处理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列宁提出要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提出党政分开的思想;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三,提出党要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四,在处理党内关系上•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出要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发扬党内民主;列宁执政时期,党内民主空气空前浓厚。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五,在监督方面•要提高党的监察机关的威信和它的职权,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要建立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督委员会,以便实行对党和政府的监督;提出各级监察委员会必须与同级党的委员会平行,有同等的权力;•提出要改组工农检查院,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国家的工农检查院合并;•要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监督;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六,在党员干部问题上•列宁曾经提出要实行选举制;•提出要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意义和局限性: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列宁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探索只是初步的:只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列宁没有解决以下问题:党究竟应该如何领导国家?党和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应当是什么关系?党如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如何发展党内民主?监督机关如何发挥作用?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弊端•1)斯大林时期苏共执政模式的形成:斯大林虽然对执政党建设,在理论上也提出过一些思想,捍卫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但在实践中,从30年代起,苏共形成了一个执政党建设的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的模式。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斯大林时期党建模式的特点1、党的组织行政化;2、国家权力个人化;3、干部制度委任化;4、个人崇拜普遍化;5、监督机构无效化;6、党政机关官僚化;7、法律制度虚无化。这是一种高度集权、个人专权、个人崇拜、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执政模式。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3、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共的改革与失误(1)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失败;(2)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停滞;(3)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共是老人政治,病夫治国。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斯大林,在国内外引起了思想混乱和政治风波。•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60年代后,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本人冒失多变,主观武断,执政后期在不少地方重犯斯大林时期的错误。(1)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失败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2)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停滞1、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造成经济结构畸形。2、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不满情绪与日俱增。3、严重缺乏民主,官僚机制空前。材料一:当苏联爆炸第一课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皮鞋产量仅163.6万双,而全国的人口是1亿7千万。材料二:苏共25大,中央政治局委员原班人马当选;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92.9%;70岁以上者占57%,平均年龄比原来提高了10岁,干部队伍走向老化。勃列日涅夫平庸治国18年,痛失苏联改革权力结构的最佳良机,成为苏联走向停止衰落的起点。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3)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共是老人政治,病夫治国•安德罗波夫带着严重的肾病以68岁高龄主政,在专设病房里工作仅14个月就人亡政息;•随后年老病弱、呼吸困难、平庸无能的73岁的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当年年底就彻底失去工作能力,仅13个月后便去世。•在等级授职制下,等级低的必然向等级高的负责,导致苏共各级领导难以体现民众的公意和授权;•形成“比我高的人莫来”的用人局面,因为“比我高的人来了,我就可能出局”,我不可能去任用比我有能力的人才;•大规模造成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物质主义和短期行为,上级领导往往凭个人好恶授予或收回权力的主观性、临时性,导致提拔庸才、中庸奴才、压制人才、排斥英才的危险现象。导致赫鲁晓夫垮台的最重要因素,是他提出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得罪了党内既得利益阶层。因此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予以废除。到1980年代初,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已表现到极致。两年四个月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年迈的最高领导人病死在岗位上,党员群众不止被刺疼了心,也对苏联的未来丧失信心。人们编政治笑话说,苏共召开党代表大会时,主持人宣布议程:一、与会代表全体起立;二、现在把总书记抬进来;三、由播音员宣读总书记报告。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危害已经达到了极致!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4.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共的革新(一)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演变•改革的第一阶段(1987年冬到1989年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多一些社会主义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这一阶段的改革仍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进行,对传统党建模式作了重大修正,与此同时带来不少问题。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第二阶段(1990年到1991年8.19事件)这一阶段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由多一些社会主义向多一些民主转变.•一是多党制的发展,二是党内派别迅速崛起。这使党处于涣散和软弱的状态。使本来应该对改革负起责任的党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导致苏共角色的转变改革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成为了改革的对象!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在党内革新苏共导致一系列后果◇思想的分化◇组织的分裂◇中央失去权威◇基层组织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党员失去了方向和信心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中革新苏共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是:权力的转移思路:▲党政分开▲改革选举制度具体举措:◆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总统制◆建立新的联盟国家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急风暴雨式的革新苏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引发了党内的纷争,激进派、主流派和保守派的争斗,使苏共党内由思想分歧发展到组织分裂;•二是在新旧体制的更替中苏共并没有做好准备。一方面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与党政分离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没有使广大党员和党的组织掌握新的活动方式,党内混乱,党的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三是苏共权威的失去使之领导改革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慌不择路的改革路径产生了灾难性的失误,错失改革良机,改革已无法阻挡苏共倒台、苏联大厦将倾的趋势•苏共政治体制改革的后果是越改革,苏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低,最后被迫取消共产党的领导。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苏共自身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政党自身的改革与社会改革同等重要,只有把握自身的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寻找到与社会改革的结合点,去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党所倡导和领导的社会改革才能顺利,才能畅通。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一、苏共执政模式由兴到衰的历程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三、苏共执政党建设的教训与启示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作为执政党的苏共本身的逐步蜕化变质,也就是说,苏联共产党不仅是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所搞垮,也是被它一直宣称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而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951~199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比(与前期相比的年均增长率,%)1951/551956/601961/651966/701971/751976/801981/851986/90社会总产值10.89.16.57.46.44.23.31.8国民收入11.49.15.77.25.74.23.21.3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总统周围的人政党领袖地方精英政府商业精英来自苏维埃官员的总体比例%75.057.182.374.361.0来自党的官员%21.265.017.8013.1来自团的官员%05.01.8037.7来自苏维埃的官员%63.625.078.626.93.3来自经济部门的官员%9.15.0042.337.7其他%6.110.0030.88.2从苏联官员转化来的俄国精英一览表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一)党群关系恶化,使执政党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1、苏共的特权现象导致其政治、经济停滞并逐步丧失了民心;2、民生问题寒透了民心;3、理论与实际的不一致加剧了民心的伤痛。二、苏共垮台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原因苏共垮台前曾在人民中作过“苏共究竟代表谁”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苏联剧变后最大赢家是过去党和政府领导成员,他们摇身一变成为俄罗斯显贵,在总统
本文标题:苏共亡党的教训与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5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