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4第四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
第五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发展与发展观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社会的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的增加和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有增长无发展”现象。2、发展和发展观发展是指一国或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提升和进步。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思维理念。进一步明确和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1、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很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剧增,资源短缺而又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更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主要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文明的全面发展。(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解决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全面发展,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是指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是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自然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国情以及各种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以及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等所作的全局谋划。一般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包含社会发展的内容,所以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十七大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基本实现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现代化理论。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等各方面的转变。现代化是历史的和动态的概念。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核心。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知识化、信息化是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确立起来的。“四个现代化”。82年十二大提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87年十三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07年十七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2、战略步骤——“三步走”。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翻一番,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达到4000美元,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篇》):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大同”是一种最高境界。“小康”则是次一等的理想。“小康”指称一种经济较为宽裕,可以不愁温饱的生存状态。邓小平:“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国目前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1世纪的头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第二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指工业逐渐取代农业而成为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产业部门,并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装备农业及其他部门的过程。或者说,是指一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最大比重;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第三阶段是技术密集化阶段。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重工业化阶段,正处在高加工度化阶段,即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十六大报告对我国的工业化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即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主要依靠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通过提高农民的赋税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高速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然后再装备和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高速度(工业片面发展),低效益(资源极度浪费),城乡分割。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是:(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3)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4)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2、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一是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资源、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数量、规模。二是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就是讲求经济增长的效益、效率和质量。1953-1990年,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经济效益、效率提高的贡献率只有5.46%,而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率高达94.54%。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发达国家的2-9倍,原材料消耗是5-10倍,而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17-1/1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关键是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成效的大小,通常用投入与产出之比来衡量。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高速度、低效益。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统一起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之外,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现实“三个转变”:第一,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快”与“好”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时代讲“多、快、好、省”,但是实际上是片面追求“多、快”。邓小平时代强调“又快又好”,但是实践上还是“快”字当头,或多或少忽视了“好”。中共十六大以来,提出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特别是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比例关系及结合状况。三大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广义的农业,即所谓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为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及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类服务部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占GN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250.520.928.6197828.148.223.7200015.950.933.2200512.647.539.9世界平均43264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表现在: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而第一产业农业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2)各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表现在:第一产业农业偏重种植业,其他各业落后;第二产业一般加工工业发展较快,但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一般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其他方面滞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重点:(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4、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次发达的中部地区和落后的西部地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变化过程:新中国建立之初,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现代工业。50年代开始,曾对工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三线”建设。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近年来,又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新的战略部署:继续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87年在42届联大
本文标题:4第四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