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1-3第5章幼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
CompanyLogo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期的身体发展第二节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主要内容领会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把握幼儿期自我发展、情绪发展、心理性别、父母教养方式、游戏、同伴关系等特点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一、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幼儿期的发展处于第三个阶段——主动对内疚幼儿能够做的事越来越多,家长也开始允许他们自己负责一些事情。他们的游戏开始具有目的,他们会探索成人角色,比如母亲、父亲、老师、运动员或者作家。幼儿也开始独自探索环境,对所生活的世界提出数不清的问题,并为自己想象各种可能性。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一、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任务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新的目的感给予支持,那么主动感(即感到有雄心、有责任感)就会得到发展。如果父母要求的自我控制太多,或幼儿付出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就可能会引发过度的内疚。幼儿的“主动”会受到“内疚”的调节,他们会努力协调自己做事的愿望与获得赞许的愿望。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随着幼儿语言及自我概念的发展,其情绪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方面反映在幼儿情绪理解的进步,其次是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另外就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幼儿期的情绪理解识别和解释他人情绪的能力在整个儿童期一直稳步提升。到4-5岁时,幼儿能够准确地推断一个人是否高兴、愤怒、悲伤,他们依据的是其身体运动的表现。他们对情绪产生的原因更多地是强调外部因素而非内部原因。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幼儿期的情绪理解4岁以后,幼儿的心理理论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信念是如何激发行为的。幼儿会越来越清楚一个人当前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消极情绪)可能并不是由当前事件引发的,反而可能是由对过去事件的思考引发的。认识到思维和感受是相互联系的。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一)幼儿期的情绪理解幼儿也能够预测玩伴表达了某种情绪之后接下来可能干什么。4岁的幼儿知道,愤怒的孩子可能会打人,高兴的孩子更可能分享他们的东西。他们也会使用有效的方法来缓和他人的消极情绪,比如通过拥抱来减轻悲伤。父母对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的共情能力在这时期变得更加普遍。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二)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情绪3岁时,幼儿的自我意识情绪与自我评价有了比较明确的联系,他们会依靠成人的信息来确定什么时候感到骄傲、羞耻或内疚。如果父母对孩子及其表现的价值给予反馈,则会让孩子体验到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成功以后更加骄傲、失败以后更加羞耻。相比之下,如果父母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改善行为表现,引起的羞耻和骄傲则是适度的、具有适应性的,会让孩子在面对困难任务时坚持不懈。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二)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情绪一项研究中给孩子讲两个故事,然后问孩子针对故事中孩子的行为,他们自己和父母会有什么感受。在4-5岁时,幼儿还说不清自己或者父母是否感到骄傲或者羞耻。5-6岁的幼儿会说父母会感到羞耻或者骄傲,但是不承认这是他们自己的感受。在6-7岁时,幼儿会说他们感到骄傲或者羞耻,但只是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直到7-8岁时,儿童才会说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或羞耻,即使没有人看见。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二)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情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情绪在西方,强烈的羞耻感与个人的无能感(“我笨”、“我特别坏”)、适应不良(退缩、抑郁、攻击)相联系。内疚则与良好的适应相联系,它可以让儿童忍住有害的冲动,激励犯错的儿童弥补自己的过错,以后三思而后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人们是在社会团体的关系中来界定自我,羞耻被看成是一种适应性的信号,反映了相互依赖的自我,以及他人判断的重要性。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三)幼儿期的情绪调节随着幼儿语言的发展,他们开始谈论自己的感受此时,父母应该经常会帮助他们建设性地应对消极情绪,给孩子建议和解释控制情绪的策略。但是,如果父母自己很少表现出积极情绪、不认为孩子的情绪重要、难以控制自己的怒火,那么孩子就一直会有情绪管理的问题。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三)幼儿期的情绪调节在幼儿期,幼儿越来越能够处理令人不快的情绪遇到害怕的事情时——转移注意力(“我害怕毛毛虫,我闭上眼睛”)会去想高兴的事来抑制不愉快(“妈妈走了,但她会回来的,她会带我去游乐场玩”)会以更令人满意的方式来解释其悲痛的原因(“他[故事角色]没有真的死,那是假装的”)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三)幼儿期的情绪调节抑制冲动和转移注意在幼儿期的情绪管理中仍然很重要研究发现遇到挫折后转移自己注意力的3岁儿童,在上学以后往往变得比较合作,行为问题较少。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有时候是要维持和强化该情绪,而不是压抑它比如,儿童会学会发怒有助于他们对抗欺负行为。思考题儿童期的恐惧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个体自我的构成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自我”或“私人自我”,二是“客体自我”或“公共自我”。主体自我是自我内在的、主观的方面,只有个体自己知道,对公众而言并不是很清楚客体自我是自我中他人能够看到或想到的方面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在幼儿期,语言的发展使幼儿能够谈论主体自我,即他们自己的主观体验。随着主体自我的日渐稳固,幼儿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客体自我上,从而形成了“自我概念”,也就是个体认为能够界定他们自己的一整套品质、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一)自我概念的建立幼儿的自我概念是非常具体的他们的自我描述通常包括一些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也会提到一些具体的技能比如,他们的名字、身体外貌、拥有的财物、日常行为、家庭成员的数目等。他们往往会言过其实,无法区分自己所想与所行。大约到7岁时,幼儿才开始使用一些概括化的特质来进行自我描述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一)自我概念的建立根据新皮亚杰理论,整个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4岁时,幼儿关于自我的描述是“单一表征”即提到的内容是孤立的、一维的。第二阶段,在5、6岁时,表征映射,幼儿开始把自己某一方面的特征和其它方面联系起来。第三阶段,出现在儿童中期,表征系统,这时候儿童开始把关于自我的具体特征整合为一个概括的、多维度概念,形成自我价值感。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二)自我价值感的萌芽“自我价值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方面,在儿童中期开始出现,它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以及相应的情绪体验。到4岁时,幼儿会有几方面的自我判断,比如针对幼儿园的学习、结交朋友、与父母的关系、对他人是否友好等幼儿还分不清自己所期望的能力与其实际能力的区别。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不全是建立在真实的赞扬基础上往往会接受成人的判断,而成人又是经常给他们积极的、没有批评的反馈,进而导致幼儿高估自己的能力在幼儿期,幼儿的自我价值感也往往是绝对的:“我好”或“我坏”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三、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二)自我价值感的萌芽高自我价值感对幼儿的主动性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果父母曾经对幼儿的价值和表现持批判态度,在3岁时,这些幼儿面对挑战就会放弃,失败以后会感到羞耻和失望。在不同的文化中,自我价值感的价值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美国人相信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健康成长的关键,而中国人一般认为它并不重要,甚至是消极的。美国儿童比较自主,而中国儿童强调的是对他人的责任。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幼儿期的心理性别心理性别性别角色——社会学中根据性别而规定的一种行为及思维模式。在幼儿期,幼儿快速地学习其文化指定给男孩女孩的行为,同时,他们也开始确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心理性别定型”过程的开始。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幼儿期的心理性别(一)性别认同心理性别定型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性别认同的发展,即知道一个人要么是男的、要么是女的,并且性别是不变的二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三是行为的性别定型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喜欢相同性别的活动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幼儿期的心理性别(一)性别认同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性别自认”在2、3岁时,儿童了解自己要么是男性,要么是女性,并对自己有相应的标识第二,“性别稳定性”在幼儿期,幼儿开始理解性别是稳定的,但改变一些外表特征,性别仍然会发生变化第三,“性别恒常性”,在4-7岁时,大多数幼儿理解了男性女性并不会随着情境或者个人的愿望而改变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幼儿期的心理性别(一)性别认同性别图式理论儿童很早就开始根据性别来对事件、对人进行分类,把自己的经验整合到性别图式中。在他们形成性别自认之后,他们会选择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性别图式,用以加工信息、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四、幼儿期的心理性别(二)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与性别有关的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也就是说,对于男性或女性人们所期望的言行举止是不同的。幼儿完成了性别自认、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和性别的恒常性之后,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真正进入心理性别定型的核心阶段。社会鼓励女孩要友善、有教养、合作、对他人的需要应该敏感对男孩则是希望他们变得有支配性、张扬、独立、有竞争性性别差异的表现领域差异表现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女孩掌握的词汇比男孩多。小学和中学阶段,女孩在阅读、写作、拼写方面比男孩好,有阅读和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比如口吃)的男孩比女孩多空间能力男孩在空间能力上表现比女孩突出,他们的空间推理和图形加工更快更准确,这种差异最早从4岁就开始,会持续一生数学能力青少年期开始,男孩算术推理显得比女孩强一些。女孩在计算技能方面优于男孩,但是男孩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更多,在成就测验上优于女孩。情绪敏感性女孩能够比男孩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解读他人的情绪。男性表现出的关怀和共情比女性低恐惧、胆怯不到1岁时,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女孩就显得比男孩更恐惧、胆怯活动水平男孩的活动水平在出生以前就比女孩高,并一直持续整个儿童期,尤其是在与同伴一起时攻击性在各种文化中,男孩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都比女孩高。而女性更可能进行关系攻击服从从幼儿期开始,女孩就比男孩更服从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人物的要求及命令发展的脆弱性从怀孕开始,男孩在身体上对产前和围产期的危险就比女孩更为脆弱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五、幼儿期的父母教养方式(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父母“接受-响应”维度,二是“要求-控制”维度。“接受-响应”维度指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以及在孩子满足他们的愿望后是否会对其表现出温情和给予赞扬。“要求-控制”维度指的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程度。高低低高权威型放任型独裁型忽视型要求-控制接受-响应“权威型”这种父母较有灵活性,他们会提要求、会进行控制,但是也接受和响应孩子。他们会立下清晰的规矩,并贯彻始终,但是他们也会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对孩子的需要和观点会有响应,并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他们讲道理、讲民主,虽然是他们说了算,他们也会尊重孩子。“独裁型”这是一种严厉的教养方式,是高“要求-控制”与低“接受-响应”的结合。父母会提出很多的规矩,希望孩子严格遵守,也很少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遵守这些规矩,往往通过体罚这样的强力策略来让孩子服从。“放任型”这是低“要求-控制”与高“接受-响应”的结合。这种父母会纵容孩子,
本文标题:5-1-3第5章幼儿期的发展---心理社会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