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烜豪文艺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努力,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现在她早已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尝试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课标分解1.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新时期“依法治教”及教育发展成就。2.了解“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等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分析“科教兴国”的意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阅读图片,说明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体现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1.“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一文,文章编者按中转述了毛泽东7月21日的一段批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随后,各地纷纷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领域掀起“教育革命”,进行招生制度上的改革。2.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什么?提示1969年上山下乡,是“文革”的影响,可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教授考入了厦门大学,一直到后来读博士,再到后来深造,人生的转折点关键在于恢复高考。3.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及教育兴办的特点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考点一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2)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性质已经明确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示范1】►角度1从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角度突破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解析A、B、C三项均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由“赴校证”上的时间“一九五七年”可推断D为正确选项。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1951年)材料二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字以下者为文盲,识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示范2】►角度2从新中国教育兴办的特点角度突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2)从材料二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1)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2)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重视扫盲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具体措施,以推进扫盲工作。(1)“文革”后对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2)主张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3)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考点二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突破依据:本考点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邓小平曾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下列各项是邓小平同志所做贡献的是()。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教育大革命”是1958年开始的,故④不正确。答案C【示范3】►角度1从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和挫折角度突破阅读图文: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成为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方针。【示范4】►角度2从“三个面向”的实质和意义角度突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方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提出的?(2)“三个面向”的实质是什么?(3)“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答案(1)改革开放后为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明确改革的方向。(2)实质: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3)意义:这一方针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对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历史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取得的成就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热点背景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此图不能反映()。【典例1】A.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民众重视B.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发展为大众教育C.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思路导图答案D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解析实现“两基”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空前壮举,到2001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答案D【考向1】►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当温家宝总理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深切思考化作全社会的共同思考时,教育深层次改革已然逼近。教育部指出,2020年有望取消全国统一高考。热点背景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典例2】思路导图答案B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解析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答案D【考向2】►(P88)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提示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时期,1957年由毛泽东提出。【学习思考】1.(P89)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提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得到了锻炼,为边远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献出了青春年华,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加上缺乏整体规划,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给他们在思想、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2.(P89)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什么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提示因为它使得“考试获得成功”“考试实现就业”“公平竞争”等重新得以实现,使莘莘学子的十年苦读有了回报,并与国际接轨,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机制,尤其是使十年“文革”中的大量失学青年有了升学机会,所以其社会反响巨大。3.(P89)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提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4.(P91)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浩劫?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有哪些?提示原因:(1)“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使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国家文物被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文艺工作者受到迫害,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教育受到冲击。“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冲击巨大,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破坏:学校秩序混乱;招生工作基本停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在全国范围展开。影响: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我测评】1.(P91)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中国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2.(P91)阅读材料,探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提示原因: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技、教育战略位置重要;科技先进、教育发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是指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材料阅读与思考】单击此处进入活页规范训练
本文标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烜豪文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