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干什么?首先要在字词教学上下功夫。字要读对,认清。易写错的字,最好随时写上几遍。从未见过的生词要设法弄懂,与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关系密切的含义深刻的词语可第二课时处理。句子要读通顺,注意体会意思,注意标点符号,读好语气,读人物对话要注意提示语。特别难读的地方要多读,直到读熟为止。还要能粗知文章大意,写什么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事的文章,要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写人的文章,要知道写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写景状物的,要知道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总之,对课文的内容、整体的结构有一个大体的印象。按照传统,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分分段落、抄抄词语。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怎样更准确地给第一课时定位?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以下第一课时现象具有普遍性,值得我们细细的反思。场景扫描: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解课文。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背景,初读文章,交流疑难字词句,再读文章,检查读书情况,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课课始终如一地采用一种或几种老办法:“看了这些生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大家注意的?”“这些生字哪一个最难写,请你提醒我们?”“同座位两个同学每人读一遍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好。”这些方法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用,而是没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实际灵活采用。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反思分析: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程式化地处理。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第一课时不应仅仅是“四部曲”,它还可以奏出更多的音符来。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分分段落、抄抄词语这一些环节是必要的,但不是每一项都必须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所取舍,也可以在第二、第三课时中逐步完成。二、第一课时不仅仅要有知识目标,也需要有情感目标,并不存在“喧宾夺主”的问题。这就好像水波,第一课时“投石问路”,激起了一朵涟漪,在第二、第三课时“吹皱一池湖水”这一朵涟漪不断地扩大、扩大……因此可以说,第一课时投的“石头”越大,第二课时激起的“水花”就会越多,这是一个震荡与绵延的完整过程,不可能割裂开来。三、第一课时中的字词教学要舍得“花费时间”,但是坚决不能“浪费时间”。可以说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在字词设计环节,也要有一定的策略与针对性,既讲求落实,又追求高效。比如说一共有10个词语,不一定要求一下子掌握,也不能定位成人人过关,允许学生在错误的过程中逐步纠正与熟识。解决策略:一、让第一课时回归“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为此,课始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说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走进第一课时的那一刻给学生吹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憾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二、让第一课时回归“读味”有的老师认为,第一课时朗读板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样,没什么好讲的,也没什么好上的,可能这也是老师们不喜欢听第一节课作为公开课的原因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采用教学方法。例如针对文章设计小游戏——“过三关”:第一关读准词语:文中字词第二关选词释义:(自选词语,交流词义,说说方法,读读文中语句)第三关推荐词语:(选择一个词语,把它所在的段落通过朗读推荐给大家)顺利闯过三关的同学,有机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领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过三关”游戏的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其中融合多种教学元素。第一,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文章的兴趣;第二,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突出了重点字词的认读,理解词语的同时,交流获得词义方法,通过词义教学,帮助学生梳理同类词,引导学生适当的介绍和课文相关材料,这样的教学过程知识和方法,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第三,每一关紧紧相连,每一项教学内容丝丝相扣,它不是单纯词语认读,也不是单纯课文朗读,以词语教学为突破口,进而整合自读课文、选读课文、推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表面上是以词语教学为主,而实质上是教者通过词语引领学生认识文本、熟悉文本、贯通文本,可谓一箭多雕。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行文特点和语言特色,教师需精心钻研教材,精选切入点,科学合理、机智巧妙的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语文第一课时,它涵盖了诸多教学内容,对于听、说、读、写每一项内容,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们肢解,要突出重点,整合板块,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让第一课时回归“悬味”“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语文第一课时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趣味”、“读味”、“悬味”,还有很多“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营造,让我们的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略读课文虽不同于精读课文,在内容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并不是说要求降低,安排学生自学一下就可以。以读促解,享受读书。一、明确要求,掌握方法。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二、自主阅读,粗知大意略读课文,关键在略。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三、略而不简,精处悟情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作一番裁剪。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段或几段文字写得特别精彩。教学时应先选择几个精彩语段作为例子进行重点剖析,以少胜多,使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再到走进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四、课外拓展,迁移延伸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学习,或排演课本剧,或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收集有关的自然知识、科学道理、背景材料,或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等等。
本文标题: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98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