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大师——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字词正音zhì真挚qǐn寝不安席pín频来入梦ménglóng朦胧qī凄凉bān可见一斑piān篇目词语积累•真挚:•弃养:•寝不安席:•终天之恨:•薄暗:•沮丧:•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情)真诚恳切。婉辞,指父母死亡。无法安然入睡。终身的遗憾和悔恨。昏暗。灰心失望。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心情跳跃、涌动。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生身母亲”的感情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里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认识,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2、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太太盼望儿子回来的神情,让作者想到,母亲也一定这样盼望过自己,可怜的母亲盼来盼去,只是一场空,希望和失望年复一年地重复。而自己,直到母亲长眠地下的今天,才懂母亲的心,怎不抱终天之恨!做为儿子的自己,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老母亲盼着回去,咫尺也天涯,更别说远离国门,漂泊异域,离家千里万里,想想心里都痛!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深情爱意永无报答之时,自己绵绵思念永无休止之日,怎不痛不欲生!•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nìng)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能想象母亲期盼的心情吗?走进母亲的心灵,写一写季老先生的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回家的画面。“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3、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对“祖国母亲”的感情“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本文标题:怀念母亲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2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