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框架梁、柱配筋与绘图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三、其他问题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1、《砼规》(GB50010-2010,下同)9.2.1条梁纵筋间距。新增: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参见11G101-1第56页)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2、《砼规》9.2.5条梁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砼规》9.2.10弯剪扭构件箍筋的配筋率:《高规》(JGJ3-2010,下同)6.3.4第5款新增梁受弯、剪、扭作用时箍筋和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注(1)受扭箍筋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yttlffVbT/6.0yvtsvff28.0yvtsvff/28.0yttlffVbT6.0min,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注(2)受扭纵筋布置在梁截面四角以及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3)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受弯构件手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3、《砼规》9.2.6: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注(1)一般情况下,当梁端与其支座整浇时,可界定为“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的情况;(2)应注意规范规定的是梁跨中“计算所需截面面积”,而不是实际配筋面积,铰接端梁顶配筋时应注意剔除因构件的挠度裂缝控制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梁跨中纵向钢筋的增加部分,只考虑其中的强度计算钢筋面积。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4、《砼规》表9.2.9梁中箍筋最大间距注:次梁高≤300时,可简单地取箍筋间距不大于150mm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5、《砼规》9.2.11附加横向钢筋(附加箍筋、附加吊筋)注(1)工程中可偏安全地将主次梁节点处均设置附加箍筋(梁平法施工图说明);(2)十字梁、井字梁(梁高相等)两个方向均设置附加箍筋;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注(3)注意仔细复核按说明设置的附加箍筋能否足够承受主次梁节点处的剪力设计值;若不能,应修改附加箍筋或另外增设附加吊筋。(4)托柱梁不必设置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设附加横向钢筋的目的是将集中荷载传递到梁的受压区,因梁上柱已直接落在梁的受压区,因此没必要再设附加横向钢筋。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6、《砼规》9.2.13: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但当梁宽较大时可以适当放松。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注(1)腹板高度: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h0;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减去翼缘高度;工形截面取腹板净高。(对仅一侧有板的梁,取有效高度);(2)不要混淆: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其两侧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7、《抗规》(GB50011-2010,下同)6.3.2条宽扁梁: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双向布置;截面尺寸要求;挠度和裂缝;不宜用于一级框架。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8、《抗规》6.3.3(强条):(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注(1)配筋率应按有效截面高度计算ρ=As/bh0最小配筋率按全截面计算ρ=As/bh(2)当框架梁纵筋超过2排时,应正确计算h0,避免h0估算偏大造成实配大于2.0%而箍筋直径未放大2mm;(3)当框架梁或连梁梁高小于400时,如200x300,按构造要求箍筋应为Φxx@75/150(2);Φxx@100/200(2)不满足加密区箍筋间距hb/4Φxx@75/200(2)不满足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高规》第6.3.2条(强条)除与《抗规》6.3.3条相同的规定外,尚增加第2款: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ft/f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下表规定的数值。注:SATWE给出的配筋结果是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的,前提是输入参数正确。例如某工程为7度(0.15g),Ⅲ类场地土,抗震等级为三级,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度为二级,因旧版PKPM程序没有“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这一参数,给出的构造配筋仍为三级,实配钢筋不满足构造要求。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9、《抗规》6.3.4第1款: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高规》6.3.3第1款: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一半。注(1)“配筋率不大于2.5%”这一要求从原来的强制性条文改为非强制性条文。(2)《高规》条文说明:限制最大配筋率主要考虑保证梁端截面的延性、梁端配筋不致过密而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当配置不少于受拉钢筋50%的受压钢筋时,其延性可以与低配筋率的构件相当。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10、《抗规》6.3.4第1款: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高规》6.3.3第2款: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注:两规范措辞有区别,意思相同。下图一、二级抗震时红色粗线所示配筋不满足规范要求。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一、规范中有关梁的构造要求11、《抗规》6.3.4第2款: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高规》6.3.3第3款: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注(1)增加了对三级框架的要求。(2)400x400矩形柱,d≤20mm;500x500矩形柱,d≤25mm;对圆形截面柱,框架梁纵筋直径应更小。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1、《抗规》6.3.5柱的截面尺寸第1款: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高规》6.4.1柱截面尺寸第1款: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50mm。注:提高了对一、二、三级柱截面最小尺寸的要求。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2、柱的轴压比、纵筋最小配筋率和箍筋加密区的箍筋直径和间距的要求见《抗规》6.3.6、6.3.7条和《高规》6.4.2、6.4.3条。注: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程序实际按轴压比限值减0.1控制;沿柱全高采用12@100复合箍以及增加芯柱,轴压比限值总共可增加0.15(详见规范轴压比限值表格下的“注”)。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3、柱的箍筋加密区范围(《抗规》6.3.9第1款,《高规》6.4.6):(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3)底层柱柱根以上1/3净高的范围;(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5)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如:框支柱)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注(1)楼梯间周边框架柱由于楼梯间休息平台处于楼层中间位置,易形成“短柱”。为避免框架柱出现脆性破坏,对楼梯间四角的框架柱应通过箍筋全高加密等措施提高其延性性能。(2)因设置层间梁形成的短柱;层高较小而柱截面相对较大形成的短柱(如:避难层等)(3)因设置填充墙形成的短柱: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4、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ρv≥λvfc/fyv注(1)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2)《混规》11.4.17条: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计算中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高规》6.4.7-4条:“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可不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勘误表中已删除该句)《抗规》6.3.9条文说明:本次修订,删除了89规范和2001规范关于复合箍应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的规定,因重叠部分对混凝土的约束情况比较复杂,如何换算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际工程中按《混规》,操作方便,偏于安全二、规范中有关柱的构造要求5、角柱:(1)角柱在电算模型中应进行特殊构件定义;(2)《高规》6.2.4条: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混规》和《抗规》中无明确规定因此,对高层建筑的角柱:按单偏压计算框架柱的配筋,在PKPM“梁柱平法施工图”中以框架柱的实配钢筋进行双偏压验算。三、其他问题1、严格控制梁端实配钢筋,对梁端负弯矩钢筋不应超配,对梁端正弯矩钢筋应控制超配比例,以实现强柱弱梁;2、注意梁纵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水平段应≥0.4LaE(0.4La),应选用较小直径钢筋,尤其是异形柱结构、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柱截面不大时;3、次梁属于非抗震构件,可不执行规范对框架梁的构造要求,按非抗震梁设计(执行《砼规》9.2节);三、其他问题4、悬挑梁根部梁顶钢筋应适当放大,底筋不应配置过大;当悬挑梁根部梁顶钢筋较多时,可适当加大梁底构造钢筋(取梁顶1/4),以提高悬挑梁的承载力并改善悬挑梁根部的延性;当悬臂梁跨度较大(悬挑长度大于2m)、受荷较大时,应补充验算该梁在长期荷载效应下的挠度及裂缝;5、梁箍筋为四肢箍时,纵筋应不少于4根;6、弧梁应设置抗扭腰筋;三、其他问题5、楼层梁上立柱: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常常会要求在楼层的个别梁上立柱子。平法图集中把这种柱称为“梁上柱”,代号为LZ。支承梁上柱的梁(框架梁或非框架梁),“转换梁”。(1)梁上柱应按框架柱设计;(2)在垂直于转换梁轴线的方向上,宜增设楼面次梁,以承受梁上柱该方向的柱端弯矩。当实在无法设置垂直于转换梁的楼面次梁时,应验算该转换梁的扭曲截面条件和受扭承载力(弯剪扭共同作用);(3)转换梁、转换柱应在电算模型中进行特殊构件定义;(4)转换梁、转换柱的构造要求,可参照《高规》10.2节的相关规定,具体为10.2.7第1、2款;10.2.8~10.2.12条(编号仍为KL、KZ,不必编为框支梁KZL、框支柱KZZ)。三、其他问题三、其他问题6、梁柱偏心:当框架梁与框架柱偏心较大时(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设计须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的不利影响:1、计算模型中梁布置应按实际偏心情况建模;2、构造上在梁支座处增设水平加腋;7、梁的裂缝:在PKPM“梁平法施工图”中,配筋参数中“支座宽度对梁裂缝的影响”选“考虑”,即
本文标题:总结梁、柱配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4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