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石潭记赵小丽学习目标:1、学习有情味地诵读古代散文。2、进入语辞世界,体会柳宗元散文寓情于景的表达特色。3、理解柳宗元乐中有悲的情感世界。学习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疏通了《小石潭记》一文的文意,大家也已经将课文朗读了好几遍。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点什么呢?老师想先听一听同学们阅读此文的感受。学生交流反馈。导入新课,昨天老师将文题下的课前导入语删去了,我们同学都做了一回编辑,向大家推荐这篇课文,其中***同学推荐得特别好,能代表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我们来读一读。采访该生:既然如此,你觉得在朗读此文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处理?诵读感知你的语感很好,的确,大致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前提。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位同学的建议试着去入情入味地读读看!不过,老师给你们稍微加大了一点点难度,原文被老师空掉了几个词语,你们有信心填出来么?请学生来点评朗读。你觉得大家的朗读有没有把这种情感的变化读出来呢?没有关系,一会儿我们再来细读。请提出“写作顺序”的几位同学谈一谈,老师为什么要空掉这些红色字?教师小结:移步换景,以游踪为序,是游记散文常用的写作思路,后世散文许多都会采用柳宗元的这种写法。品读释疑你看你靠自己能力解决了问题,真棒!敢于提问题总是好的。在昨天的课上我们有许多同学提出了以下这些问题,大家看一下。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一下,无非是同学们最想知道:柳宗元究竟为什么来小石潭,又为什么记之而去?他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你们最关心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游玩时的心情。那你们知道上一堂课,老师最关心什么吗?而老师最关心的是你们阅读此文的心情,假如我们真的可以穿越千年陪同柳宗元来到小石潭边,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1、理解柳宗元的寄情山水,融情于景之表达特色。学生交流。预设一:品鱼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⑴哪些词语给了你这种感觉?你又不是鱼如何知道鱼儿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一切只不过是柳宗元的想象而已!哪一个字表明这的确是作者的内心想象?——似游者无言,鱼儿无语,可这一刻,游者与鱼儿仿佛心灵相通!你们同桌之间可否来一场“人鱼对话”,来表现这种“相乐”的场景?(师扮演游者:小鱼儿,你在这潭水中不觉得寂寞吗?你喜欢这个小潭吗?你为何一会儿发呆,一会儿游来游去呢?)如何读出这种感觉呢?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中,“佁”“远”“往”三个字刚好是第三声,你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这个音调的特点,把声音读得长一些,以表现鱼儿的悠闲之态。而“不动”“俶尔”“翕乎”可以读得短促轻快一些,以表现鱼儿的活泼快乐之感。⑵你如何知道水是清澈的?文章未着一个水字,却尽得水之风流,实在妙极!想必此刻柳宗元的心情如何?——闲适快乐啊。⑶“头”:潭中鱼竟然用“头”来形容?你们平时喜欢用哪个量词?“头”“尾”“条”给人的感觉一样吗?柳宗元用“头”形容鱼儿的数量,给了我们怎样的感觉?鱼儿圆胖可爱,向我们迎面而来,多么新奇快乐!预设二:品石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当你看到小石潭中居然有各种奇异的石头时,心情如何呢?柳宗元呢?和你一样吗?我们班的同学在读此文时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小意思,今天也拿来与你们分享。他认为柳宗元写文章,用笔有些啰嗦,有必要连用四个“为”吗?删去后面三个,你们以为如何呢?读两遍看看读上去的感觉是否会有些细微的不同呢?读起来语调变得缓慢了,更能表现他当时发现景物时的惊喜连连,想象无限!指导朗读:师示范用手指由此及彼地指,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学生模拟读。预设三:品树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的景色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树与蔓的碧绿,使人宁静舒畅,蒙、络、摇、缀四种姿态呈现了树藤之自然茂盛,郁郁葱葱。让人心情倍感愉快。预设四:听水声如鸣珮环你看珮和环都是什么材质的东西?他怎么就想象到玉佩敲击的声响了呢?可能也属于就地取材吧,古人腰间佩戴珮环是常事,因为古人认为玉代表是美好品质。那种声响,你能形容一下吗?清脆。听到这样的水声,可以想象一下,小石潭的水会是怎样的?——水清,并有石相伴。预设五:品岸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柳宗元把岸的曲折明灭,比作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这种想象是怎么来的呢?补充“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犬牙差互是种怎样的状态?你用手比划一下。这样的想象,令人愉快么?梳理想象之景——如鸣珮环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亮、欢快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灰暗、恐怖小结:为什么同在小石潭,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的笔下,仿佛被刻意地蒙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呢?你们猜猜看看。对心情变了。这种变化还体现了哪些句子中?学生读“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样的环境,前一秒,柳宗元还觉得很美,这一刻却顿觉凄凉,用“过清”来形容了。柳宗元倡导这样的散文创作理念“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自己不会呈现出美来,要靠欣赏者参与其中,表达出这样的美来。同样,景物为什么会失去了美感?亦是因为欣赏者此时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我想这就是同学们眼中的“借景抒情”,也是后世诗文倡导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只不过柳宗元将情景的交融做到了天人合一,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也正是柳宗元散文最独到的地方。2、理解柳宗元心情转变之因,进一步理解柳宗元乐中有悲的情感世界。那么,柳宗元此时的心情为什么会由“乐”转“凄”呢?这也是许多同学的疑问。老师先请这些个同学来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呢?你们是有敏锐的洞察力的。柳宗元被贬这一背景,课文的有关信息有所透露吗?——注解⒂“也”字。没错,读书要读到细处。其实,柳宗元年少才高,进士及第之后曾任朝中监察御史,与好友刘禹锡一同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八个人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起了名存实亡的“司马”。且朝廷下令即使碰到皇帝大赦天下,这八个人也不在考量的范围之内。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虫蛇遍布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疾病缠身;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他忧从中来呢?他把视线转移到永州的山水,遍访那里荒僻的小溪,石潭,奇山,异石,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但游山玩水真的能完全排解这种苦闷的心情吗?他说“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与李翰林建书》”这种心情在游小石潭时,显露无遗,文中哪些句子能映证这一点?——“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永州的山水也无法住进柳宗元的心中,他说“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构法华寺西亭》”文中哪一句话,也表露了这样的意思?他的心情到底还是孤寂的,凄凉的!指导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种苍凉的意味,如何读好它?此种无奈之感可落在哪一个字的读音上?“乃”字停顿一下,试试?3、学生提出的其他疑问。读得好,看来同学们对柳宗元的心情,已经能够有所体会了。那么,同去的这五个亲朋好友,他们能够真的读懂柳宗元么?有了他们的陪伴,柳宗元的心情是否会有一些转变呢?许多同学对这个貌似没多大必要的结尾,特别感兴趣。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结尾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呢?既然是同游者,又为何对他们的言行只字未提呢?为何不放在开头就介绍呢?这些同学提问的水平太高,老师昨晚想了半宿,柳宗元真的写了一段没啥必要的文字?他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我没有想通。现在求教于大方之家。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结尾这一段,盖住,你读读看,你能看得出来,这次小石潭之行,是有亲友相伴的吗?不但没有,而且,更离谱的是,明明有六个人在那里,他却说“寂寥无人”。如何解释?柳宗元此时已经完全沉入眼前的绝美风景之中了,他的心时乐时凄,哪里还能感觉到这些朋友的存在呢?这个结尾,恰恰表现了柳宗元孤独伤感的内心世界!放在开头行吗?岂不是破坏了这幽静的小潭的氛围么?他是真正的文章高手!投影学生的解读文字。补写“游者”的寄语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他说:——————————————————————————诵读全文,再次领悟。确实,柳宗元,33岁被贬到永州,他足足等待了10年,43岁他被召回朝廷,不久立刻又被派到更加偏远的蛮荒之地柳州,4年后,47岁的他死在柳州任上。担任柳州刺史的4年间,他政绩卓著,柳州人民建立了“柳子祠”永远地纪念他!最后,让我们再来入情入境地朗读本文,难度加大了,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读好!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