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概况
1《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常州市光华学校课题组一.研究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核心目标,其关注的是学生的“全人”发展,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品质的现代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为了满足人发展的最终需要。作为智障学生要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智障教育学校将寻求一种适合他们能力发展的培养途径。如今,普通教育的人力、物力、资力深厚,很快就出台了多种与课改精神相吻合的课程供学校选择。而我们特殊教育这一块由于人力、物力、资力的浅薄,课程的改革步伐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尤其是面对诸如我们智力障碍学校来说,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繁重。且不说国家尚有的一套培智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大大落后于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更为复杂的是,我们越来越多的生源由原来的轻度智障学生为主转变为以中重智障学生为主,而现有的一套教材很多都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了《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深远。本课题的研究着重以智障学生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九年级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根据这一目标,结合我校与其他地方的培智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我校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至今仍没有一套自编的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自编教材,仍沿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人教版义务教材。这套教材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对于智障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而现今我校招收的学生多为中重度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导致了他们学习这套教材时十分吃力,并且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将来适应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上海、北京、浙江的培智学校都已经出版了一些校本教材,但是由于这些教材带有浓郁的地方特点,2着眼于本校学校的需要,并不适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因此我校急需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教材,让智障学生通过九年的学习获得基本的适应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同时作为智障学生来说,他们最佳的发展状态就是将来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人,这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因素。而要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首先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活。我们将通过课程的整合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编排的始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将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这就是我校这一课题研究的研究方向。二.理论思考(一)概念解读1.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从学科角度来说涉及到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劳技教育等学科资源;按资源的地域不同来划分又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其内隐程度分又可以分成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因此整合各种资源包括整合以上各类资源。2.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健康的个体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3.智障(智力障碍)儿童智障儿童一般从三方面的标准来确定:(1)一般智力功能低下;(2)社会适应行为受损;(3)18岁以前出现。智障儿童的分级标准:IQ(智商)55---69,DQ(适应行为)52---65为轻度MR;IQ在40---54,DQ36---51为中度MR;IQ25---39,DQ20---35为重度MR;IQ在25以下,DQ在20以下为极重度MR。其中,中重度MR属于可训练的教育等级。4.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3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低年级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如吃饭、穿衣、上厕所、按时上学,会根据天气调换衣服,自己热饭菜等等。到了中年级,以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主,安排他们做些家务活,如扫地、抹桌、洗手帕、洗袜子、做简单饭菜,学会使用基本劳动工具,如刀、钳、铲、锹、剪等。到了高年级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如编织、手工、养殖等等。(二)研究思路我们主要从整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研究的着眼点,通过资源的整合,提高智障学生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智障学生其他能力的协调发展。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时间预定为三年,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明确概念,找准着眼点,明确研究目标,撰写课题方案本研究课题主要是通过整合语文、数学、劳技教育三门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认数和简单地计算及认识使用基本的计量工具、人民币的能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从事简单工种的职业能力。在清楚地了解课程研究的具体内容后,我们将撰写课题方案。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组织学习,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2.学校课题组和各子课题均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可操作的研究方案,学校课题组进行定期,作好反馈工作。第三阶段:继续进行校内研究,并把研究的范围扩展到校外。第四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三)研究目标本课题将整合有利于智障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资源,达到的目标是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与人正常交往,会自我管理,能从事一项简单的劳动,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语文学科所达目标:通过整合语文学科资源,培养学生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的能力;2.数学学科所达目标:通过整合数学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简单的计算能力,运用数字的能力及使用人民币的能力;3.劳技学科所达目标:通过整合劳技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4职业技术能力。三.研究内容通过整合语文、数学、劳技教育三门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认数和简单地计算及认识使用基本的计量工具、人民币的能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从事简单工种的职业能力。如:整合语文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整合数学学科资源,培养学生基本的认数和简单地计算及认识使用基本的计量工具、人民币的能力;整合劳技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让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认领这些相关子课题,并在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帮助下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制定方案,撰写子课题的实施方案。1.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即通过调查和分析课程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整理和研究出有利于发展智障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资源。2.整合课程资源的研究:充分挖掘语文、数学等学科中的生活实践内容,拓宽学生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有利于今后顺利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3.充实校本课程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的研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着重以烹饪课程为主,编写烹饪教学的校本课程。四.研究方法1.调查法的运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共同缺陷,对其进行筛选、比较,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研究的进程,对方案作出调整和补充。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搜索、整理,及时了解本领域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吸收他人的长处,作为自己研究中的有利补充。3.行动研究法:由于受到科研水平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主要还是在研究中及时发现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也就是在行动中研究。因此,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都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评价反思,修改行动方案,继续进行研究,再评价、反思……通过这样周而复始地修改,使我们的课题方案更趋于完善,我们的研究更加扎实、有效。五.实施计划1.准备阶段(2006.4--2006.8)5制定校课题研究方案,交校行政讨论,请专家指导。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拟订子课题方案,制定子课题计划。2.实施阶段(2006.9--2009.2)各课题组进行文献检索。分阶段落实计划,做好资料收集、公开研究活动,做好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09.2--2009.6)各子课题做好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六、组织分工课题组组长:杨书悦主持人:杨书悦陈惠华副组长:潘雅萍谢虹组员:周铭黄芳李惠宁蒋爱芳葛小国倪叶飞刘丽燕蒋春芬周茜郭万秀薛盘方杨娟英臧荷琴吕建华七、成果反应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实践活动得到改善。形成研究报告,写出教育论文,编写出校本课程,以及其它辅助材料。2006年4月
本文标题:《整合课程资源,培养智障学生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08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