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必修5《1.1.1正弦定理》教学设计四川省简阳中学张秀宜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根据我所任教的学生情况,我将《正弦定理》划分为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正弦定理的主要内容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是典型的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类型,在生活、测绘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正弦定理是学生在必修(4)已经系统学习了三角函数,明确了三角函数基本概念,而且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基础上进行的。高一学生对生产生活问题比较感兴趣,本节课由实际问题出发探究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得出正弦定理。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1)在课堂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四.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能用其解三角形;同时能用其解决一些和测量有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猜想、证明、发现正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3)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究、合作、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证明(2)运用正弦定理解已知“两边及一对角”的三角形2【教学诊断:由于学生年龄、思维结构的限制,知识从理论到应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已知“两边及一对角”,三角形形状不确定;所以,确定以上教学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思路,结合图形一起探究,尽量做到把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化解本节难点。】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想说明了……中午的太阳很大,太阳离我们多远,你能不能测出来。你测不了,因为路太远,去不到,那选一个近的。师:甲同学在A岸,对岸有一B点,你能不能把A、B间的距离测出来?【学情预设:师生共同探讨发现直接测测不了,只能寻求构造图形侧另一些量来求出AB了】师:目前我们能够测出哪些量?【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可以测出的量,包括A岸的距离和角】师:能测A岸的距离,以及角,你能想到构造一个什么图形来求出AB吗?【学情预设:构造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可求AB】师:地理环境千变万化,C处恰好就是一水塘,还能以AO为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吗,还能求出AB吗?【学情预设:学生发现此时不行了】师:在AO上另选一点,也可以测出相应的距离和角,这是还能在1ABC中求出AB吗?进一步说,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有关系吗?什么关系?引入课题:正弦定理。【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渗透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任意给出△ABC,请学生观察出最大的边和角。【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大角对大边】师:大角对大边说明边与对角有关系,什么关系,能否量化?(2)给△ABC三边附一组值3,4,5;发现△ABC是直角三角形,得:C0ABb﹚1CC0ABb﹚1C0ABb﹚1C0ABb﹚1C0ABb﹚1CABABB3请学生观察边和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情预设:学生能发现】师:在任意三角形中,这一组等式还成立吗?给学生3分钟时间,结合教材,自主思考,分组讨论。【设计意图:从三角形大角对大边入手,到一个特殊三角形满足,进而引申到任意三角形中的情况,知识的展现由易到难,学生接受更有梯度;同时,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正弦定理】【学情预设:学生结合教材、相互探讨之后能够发现这一等式直角三角形里成立】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请学生说出证明过程,教师演示。证:师: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情况,还需要证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证明相对复杂,所以教师把证明拆分成多个小问题,依次逐步向学生提问,在问题中解决证明。①需要证明几个等式,可以怎么组合?(不妨先证明ab=sinsinAB)②前边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这里有没有直角三角形?怎么产生直角三角形?③需要找那些量的关系?这些量在哪些三角形里出现了?④△BCD、△ACD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建立这些量的关系?怎么建立?【学情预设: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以CD为中间量,找到等式a﹒sinB=b﹒sinA,进而变形即得ab=sinsinAB】【学情预设:学生发现只需再证明b=sinsincBC或=sinsinacAC即可,同时经历了以上证明,学生能够观察出只需要再做一高AE,同理可证b=sinsincBC】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证完。sinsinsinabcABCsinsinsinabcABCsinaAcsinacAsinsinabcABsin1CsinsinsinabcABCDEEBACabBACabc=5b=4a=3c=5b=4a=33sin5A4sin5Bsin1C3sin5A4sin5Bsin1C3sin5A4sin5Bc=5b=4a=3c=5b=4a=33sin5AsinbcBABCcbaABCcbasinbBc4师:把C角变成钝角,等式还成立吗?师:能不能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证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情况选择一组推荐一人上台演示。【学情预设: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学生由三角函数基本知识,能够逐步找出问题的答案,发现即b·sin∠ACB=c·sinB,变形即得b=sinsincBC】【设计意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综上所诉,在任意三角形中,成立,指出这即是三角形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设计意图:感受正弦定理的形成过程,通过问答方式把复杂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同时,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定理,总结:(1)正弦定理反映的是边和对角的关系(2)边和对角的比值相等,分子是边,分母就是对角,结构对称。(3)任取一等式有四个量,两组边和对角,知道三个任意可求。感受数学的美。3.实际应用,了解新知例1.在△ABC中,5,30,45aAB,求角C,边b,c【学习难点:不会算sin105°】师:sin105°=sin(60°+45°)cos15°=cos(30°-15°)其他三角函数名称类似。【设计意图:熟悉正弦定理的应用,同时为“定义解三角形”的概念做好准备】师:在△ABC中,知道两个角和一边共三个量,通过正弦定理,把剩余的三个量都求出来了,这个过程叫解三角形。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师:任意给三个量可以是哪些组合?是否任意给出三角形中三个量,就一定能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学习难点:学生不能完全辨别出正弦定理能直接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EABCDcba﹚1EABCDcba﹚1ABCDcba﹚1sinsinsinabcABCsinsinsinabcABC解:又a=5sinsinabAB5sin30sin45b52bA=30°B=45°105C5csin30sin105同理:56+52c=2ACcab︶105°(45°)30°5师:不妨一个一个来看。(1)已知三个角(×)(2)已知三条边(×)(3)已知两角一边(√)(4)已知两边一角(?)师:已知“两边一角”的情况不确定了,看一个实例(已知“两边一对角”和“两边一夹角”的情况)例2:已知a=16,b=316,A=30°,求B,C和边c.解:由正弦定理:BbAasinsin1630sin316sinB23sinBB=60°或120°当B=60°时,C=90°,c=32当B=120°时,C=30°,c=16变式:把A=30°改为B=30°,求B,C和边c.师:从公式分析:正弦定理只能解已知“两角一边”和“两边一对角”的三角形。【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明确用它解三角形需要什么条件】4.合作交流,巩固新知师:请同学们设计方案测出太阳到到地球的距离。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情况选择一组的代表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训练学生对正弦定理的应用】【学情预设:由于在创设情境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构造三角形来求距离的建模思想,这里容易想到测出AB、∠CAB、∠ABD,构造出△ABC,发现是已知两角一边的情况,解三角形】300ABC16316300ABC16316316300ABC16316161B300ABC16316300ABC1631631616161BC(太阳)﹚﹚A5045510000m13045CAB10000ABmD50CBD130B10000AB5CsinsinACABABCC10000sin130sin5AC10000sin130sin5AC测得:D解:你能设计方案测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吗B65.反思小结,回味新知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最难忘的是什么。【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说到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想关于正弦定理的证明,用正弦定理可以测出达不到的两点间的距离】【设计意图:(1)再次回顾正弦定理及其应用(2)感受这堂课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6.习题演练,强化新知(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分别为45°和60°,它们所夹边的长度是1,求最小的边长。,a=52=10(2)在ABC中,A=30,c,解ABC。【设计意图:强化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是课后作业及思考:(1)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吗?(2)已知“两边一对角”,最终三角形可能有多少种解,怎么判断的?作业:课本p10A组:1、2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为正弦定理第二课时做准备】七.教学反思本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去取得成功,重视思维训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数学方法的融入和渗透。整个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训练他们从特殊到一般,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2)注重将正弦定理的学习和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带数学源于生活。(3)开放课堂,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文标题: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0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