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汇报-梅龙大道三期工程汇报
梅龙大道(大和路-外环路)三期工程方案设计汇报2007年11月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本次汇报的主要内容一、工程概况二、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三、交通量预测五、工程设计六、工程造价七、问题与建议四、总体设计原则一、工程概况道路地理位置图一号路桂平路梅龙大道(大和路――外环路)三期工程位于龙华街道与观谰街道交界处,大致呈南北走向,南起梅龙大道二期工程与大和路相交处,北至高尔夫大道,全长6.19公里,为城市交通性Ⅰ级主干道,设计时速为50km/h,双向六车道,规划红线为50米。沿途与大和路、规划一号路、观天路、规划二号路、人民路、中环路、平安路、富民路和观澜大道相交。(二)设计依据★采用的主要规范如下:《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一、工程概况★依据性资料、文件:《梅龙大道(大和路-外环路)三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及专家评审意见《深圳市中部综合组团分区规划(2005-2020)[龙华、观澜、坂雪岗]》《深圳市中部综合组团道路交通专项规划》(2006年6月)(三)主要技术标准:根据分析上层规划、修改后项目建议书报告及专家评审意见,梅龙大道三期工程采用城市Ⅰ级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50米,双向6车道,两侧设置人行道。计算行车速度50Km/h,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A级(公路-I级校核)。一、工程概况工程所在区域地形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内的丘陵山区,龙华、观澜、布吉坂雪岗被羊台山、鸡公山等山体包围,中部为丘陵平原,总体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城市建设。工程沿线穿越城市建设区、丘陵、山地、高速公路等不同地貌单元,沿线地形复杂,高差变化较大,高程控制性节点较多,地面标高在38.9到120.3之间。二、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三、交通量预测特征年断面高峰小时交通量预测表单位:(pcu/h)路段名称2009年2010年2020年2029年大和路~观天路1950223028963276观天路~人民路1855218329643185人民路~中环路1946221530013207中环路~观澜大道2055230631263389大和路(观天路—梅龙大道)2658299343134682观天路(大和路—梅龙大道)2533267641524325按双向6车道、设置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的断面形式计算,远期的交通饱和度为0.85~0.9。四、总体设计原则1.尽量减少拆迁。2.采取技术措施尽量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遵照《深圳市中部综合组团分区规划(2005-2020)》、《深圳市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的要求及其路网规划。4.在规划一号路至人民路段,道路线位充分考虑与梅观高速公路现有及拓宽后的关系。5.兼顾环境保护要求:尽量避免深填高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处理好本项目与自然水系、生态保护用地、农业用地的关系。6.经济合理原则:合理选择桥梁位置,尽量缩短桥长;尽量将路线布设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降低工程造价。7.道路横断面满足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需求。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1、本线位方案沿线的主要控制因素本线位方案主要控制因素从南到北依次为梅龙大道二期与大和路交叉处、清湖工业城厂房、清湖立交、沿线高压铁塔、梅观高速、观天路、人民路、沿线的工业厂房及民房、设计终点。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2、平面线位方案设计根据本工程各个段落不同的特点,分三段进行论述,由于起点至观天路段是本平面方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最后论述。五、工程设计推荐方案线位(局部)1)观天路口至人民路段为了减少观天路口西侧K0+500~K0+640处的砼厂房拆迁,线位以高速公路用地图为界,尽量靠近高速公路为原则,优化线形设计,到人民路之前基本都在规划线位东侧,在人民路路口处配置了250m的圆曲线,以改善线形。线位调整后比项目建议书的线位减少了8020平方米的砼厂房与295平方米的砖厂房的拆迁。五、工程设计项目建议书线位平面图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2)人民路至终点基本上按规划线位布置。此段拆迁量大(建筑物87229.36m2)需要较长的协调时间。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3)起点至观天路口此段主要是解决穿越清湖立交的线位方案问题,为此产生以下方案:方案一:即项目建议书的线位方案,采用高架桥上跨清湖立交。简称跨线桥方案。方案二:采用与大和路共线上跨清湖立交,与观天路共线下穿梅观高速公路。简称共线方案方案三:采用隧道方式下穿清湖立交。简称隧道方案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各方案比选论述:1.方案一:实施难度很大,施工与运营阶段对清湖立交行车安全都有负面影响,运营阶段对周围建筑的噪音影响较大,造价较高;方案二:比较容易实施的方案,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只需要把此段大和路等级提高到干线性主干道,机动车道从双向六车道拓宽到双向八车道即可,造价最低,运营费用最低;方案三:实施难度较大,施工期间对清湖立交有一定的影响,造价高昂,需要的运营费用也高;2.方案一线位长度介于方案二与方案三之间,线形条件最差,在跨线桥上有蛇型路段,方案二线位长度最长,线形条件一般;方案三线位长度最短,线形条件好;。3.方案一:拆迁350线总站、134m2临时建筑和两座110KV高压铁塔。方案二:没有拆迁。方案三:拆迁350线总站;下穿清湖工业城段,厂房地基需要做特殊处理。线位见下图:五、工程设计推荐方案线位(局部)方案二方案一方案三五、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比较表项目方案此段线位长(km)桥隧长(km)平纵线形评价实施难易度施工与运营阶段对高速公路的影响施工与运营阶段对周围厂房的影响建筑拆迁量特殊地基处理情况此段工程总造价运营与养护费用方案一2.2081.17较差困难施工和运营阶段都有影响运营阶段噪音与美观度等影响很大350线总站、134m2临建和2座高压铁塔无2.2亿元中方案二2.6890.14(加宽桥)较差容易施工有影响无无无0.25亿元低方案三2.138单洞:2.625优较难施工有影响施工有影响350线总站隧道通过的厂房地基需处理4.5亿元高五、工程设计(一)道路平面设计综上所述,方案一比较容易实施,造价低,在梅龙大道近期交通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比较理想的方案,推荐作为近期实施方案。由于交通量预测有不确定性,随着中部组团片区路网建成后,远期,方案一如果能满足交通量要求,方案一就继续使用;如果交通量激增,不能满足交通量的要求,就开辟专门的梅龙大道专用通道;由于方案三实施难度很大,线形条件差,建议实施方案二。五、工程设计(二)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1)满足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沿线道路纵断面设计按城市主干道的技术标准控制。(2)充分结合自然地形高程,减少填挖方量,减少对自然山体的破坏,节约工程投资。(3)道路标高满足沿线防洪的需求。(4)满足道路两侧土地规划控制高程的要求。(5)满足各控制点标高和净空的基本要求。(6)在城市建设区道路纵断按城市竖向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并满足敷设地下市政管线的需求。(7)考虑城市和自然景观对道路竖向的要求。五、工程设计沿线高程控制点表桩号位置规划高程设计高程备注K0+000比选方案二设计起点47.77547.775接梅龙二期K5+216.353K0+390上跨大和路无56.668满足大和路净空要求K1+350上跨清湖立交无64.514满足清湖立交净空要求K1+600与规划一号路平交59.1559.225与规划交点偏15.098K2+075与观天路平交55.2554.688与规划交点偏西32.226mK2+732.5与规划二号路平交5150.945与规划交点偏西9.401mK3+888与人民路平交60.360.255与规划交点偏东20.798mK3+816.257与中环路平交4646.009同规划平面坐标K4+364.082与平安路平交4950.138同规划平面坐标K4+896.371与富民路平交4545.068同规划平面坐标K5+532.6跨樟坑径河无40.896按百年洪水标高控制(依据广汇源设计公司的设计资料)K5+804.532与观澜大道平交3938.956与控制点平面偏移14.960m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综合考虑规划、交通、道路等级、绿化、道路所在的周围环境的特点,特拟订以下标准横断面形式分段做比较:1、方案二(共线方案)a.设计起点至观天路段(K0+000—K0+340):道路红线为6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八车道,设置1.5m的中央分隔带;机动车道两侧设置各7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两道路外侧设置5m的城市绿化带。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b.观天路下穿梅观高速的通道断面(K0+340—K0+460):通道总宽度为45.5m,中间两跨为双向六车道和1.5m的中央分隔带;现状两边跨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7m宽,现改为机动车道(两车道),两侧分车带各1.5m;将现状边沟加盖板,改为人行道,宽2m。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c.观天路至人民路段(K0+460—K1+770):(a)推荐方案:道路红线5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六车道,中间设置分隔护栏;道路左侧设置3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右侧设置7m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两道路左右外侧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置0~6.50m的绿化带和0~11.50m的城市绿化带。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c.观天路至人民路段(K0+460—K1+770):(b)比选方案:道路红线为5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六车道,设置3m的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各3m侧分带,两非机动车道设置各4m宽,两行人道设置各4.5m宽。具体如图15: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d.人民路至终点段(K1+770---终点):(a)推荐方案:道路红线除富民路至终点段为40m外,其余都是5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六车道,中间设置0.5m的分隔护栏;道路左右侧分别设置7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两道路外侧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设置0~6.50m城市绿化带。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d.人民路至终点段(K1+770---终点):(b)比选方案:道路红线除富民路至终点段为40m外,其余都是50m,机动车道设置双向六车道,设置3m的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各7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2、隧道方案a.隧道方案起点至大和路(BK0+000—BK0+380)、规划一号路至观天路(BK1+550—BK2+030):道路红线为60m。设置两层道路形式,外侧地面层为双向四车道,内侧地下层为双向六车道,外侧与内侧道路之间设置必要的护栏和安全设施带,两车行道外侧设置7m的非机动车和人行混行道。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2、隧道方案b.大和路至规划一号路(BK0+380—BK1+550):只设置双幅式双向六个机动车道的隧道,隧道形式为分离式隧道。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2、隧道方案c.观天路至隧道方案终点(BK2+030—BK2+168.966):同近期共线方案观天路至人民路段的推荐方案。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3.跨线桥方案a.跨线桥方案起点至大和路(CK0+000---CK0+360):(a)推荐方案:道路红线宽度60m,高架桥为双幅式,设双向六个机动车道,两幅桥中间共同设置0.80m的防撞墙;辅道为双向四车道,对向辅道中间设置28m绿化带,两辅道外侧设置各7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道路两外侧设置0~1.5m城市绿化带。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3.跨线桥方案a.跨线桥方案起点至大和路(CK0+000---CK0+360):(b)比选方案:道路红线宽度60m,高架桥为双幅式,设双向六个机动车道,两幅桥中间设置2.00m的间隔距离;辅道为双向四车道,对向辅道中间设置28m绿化带,两辅道外侧设置各7m的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道。五、工程设计(三)道路横断面设计3
本文标题:工作总结汇报-梅龙大道三期工程汇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1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