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复习提纲——1/2/3/4/8章(LL部分)1.环境管理的里程碑事件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特别是滥用杀虫剂DDT后果的描写,向人们阐述了海洋、天空、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b)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布《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分析了世界人口、工业发展、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五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以当时的人口与工业增长发展下去,世界将面临“崩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c)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第一个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性会议。该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宣言》将会议形成的共同看法和制定的共同原则加以总结,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初步构筑起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总体框架。d)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①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②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③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e)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简称WCED)。次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HarlemBrundtland)出任该委员会主席,并以“持续发展”为纲领,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f)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g)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和发展大会”,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与解决途径,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文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协议。h)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会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WSSD)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ment,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等文件。提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优先领域: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2.环境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与区域性;(2)变动性与稳定性;(3)资源性与价值型;(4)公共性与稀缺性。3.环境管理的概念: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主要是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管理目的是在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包括作为消费者的个人、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和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1)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2)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5.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代内和代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2)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3)共同性原则,指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的总体目标,需要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6.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失衡有三个阶段,即:组分失衡、平衡破坏、系统崩溃。7.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8.系统的功能体现为一个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9.按照评价的层次和性质分类,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价。10.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11.简述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优势。一是技术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对政府……、对污染者……二是持续的刺激作用,……。12.环境教育的形式包括专业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具有三个特征:后效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13.统计工作的过程包括三个步骤:统计调查(收集资料过程)、统计整理(加工资料过程)和统计分析(分析资料过程)。14.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中确立的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包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15.我国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对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对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要求填报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16.我国在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明确了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17.我国在1989年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形成了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18.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八个部分,即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各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环境标准、环保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和签订的国际条约。19.从评价对象的角度,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0.什么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后评价:第二十七条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跟踪评价:第二十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注意后评价和跟踪评价的前提条件、评价主体的异同。)21.排污收费标准包括什么?有两类标准:一是污染物排放标准,通常包括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二是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排污费征收标准和计算方法。22.污染当量是什么?污染当量是根据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处理技术经济性,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的一种相对数量关系。污染当量是有害当量、毒性当量、费用当量的一种综合关系的体现。某污染物当量数=该污染物的排放量(千克)/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千克)23.任何单位欲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应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数量、排放地点和排放方式等,经审查同意,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排污许可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即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污去向、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24.我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包括三级标准:国家标准(GB)、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又包括五大类,即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25.“三同时”指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改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6.污染限期治理的四个要素包括限定时间、治理内容、限期对象、治理效果。限期治理的三种形式包括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和点源限期治理。27.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广义是指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狭义是指一个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借口,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所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的或对正常环保本无必要的贸易障碍。28.简要介绍绿色壁垒的特点。绿色壁垒实质上是一种标准。特点包括:(1)相对性,指同样的一种对进口产品的环境标准或环保要求,在某些国家之间不形成壁垒,而在另一些国家之间则形成壁垒。(2)时效性,指绿色壁垒只能在某一段时间内有效。(3)隐蔽性,实施绿色壁垒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安全,二是保护本国的市场,避免进口商品或其他贸易方式的冲击。因此绿色壁垒具有隐蔽性。(4)拉动性,绿色壁垒可以促使出口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其经济发展。29.简要介绍绿色壁垒体系。绿色壁垒体系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1)国际环保公约;(2)技术规章和规范,包括环境技术规章与标准(即各国环境法律、法规和要求等)和合格评定程序(即ISO14000标准、环境标志制度等);(3)包装和标签要求;(4)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5)内在化要求,例如:生产工艺和方法(PPM,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限制或禁止不利于环境的PPM的产品的贸易)和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即要求污染者应彻底治理污染并将所有治理成本计入成本)。30.可能性空间(名词解释)可能性空间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面临的所有可能情况的全体,即各种可能状态的集合。31.实施控制必备的条件是什么?要对某一事物实施控制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1)被控对象须存在多种变化发展的可能性。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不能是单元素集合,否则,事物不可变,就谈不上控制;(2)目标状态必须存在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内,并且是可以选择的;(3)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要使事物向预定的目标改变,达到控制的目的,就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控制能力就是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在可能性空间内的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即使事物有向目标状态转化的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条件,也不可能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32.什么是系统?并简述系统必备的三个条件。系统(system)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element)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生整体功能。33.什么是三种生产?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三种生产?(并用图说明)三种生产包括(1)物质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3)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如何协调三种生产?——协调三种生产的途径、如何反映三种生产的协调度……(自己思考)34.什么是环境外交?环境外交的主要内容。环境外交指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和人员的官方行为,运用谈判、交涉等外交方式,处理和调整环境领域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环境外交的主要内容包括(1)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2)国际环境立法谈判;(3)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4)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另一层含义:利用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其它战略意图。35.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并请阐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及人类的应对措施。(1)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全球变暖是指全球
本文标题:《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6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