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九章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第九章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第一节红色年代的先锋旗帜•第二节激昂的左翼诗歌•第三节浪漫化的革命小说•第四节转向写实的左翼小说第一节红色年代的先锋旗帜•郑振铎:为了完成文学革命,必得有革命文学的出现。•1926年,创造社的转变。•1927年底,太阳社的成立。•从世界文学的范围来看,左翼文学是与整个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切关联的•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上海,简称左联。•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的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与中国国民党对于文化的无能为力形成了鲜明对照,预示了中国文化的未来方向。•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在理论上,左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全面而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造成了一种学习文艺论著的浓厚空气,普遍提高了中国作家的理论修养。•在创作上,左翼作家不拘成法,大胆创新,写出了一大批思想锐利、情感激昂、既具有文体形式的先锋性,又具有文学市场轰动效应的作品。•左联成立前后最主要的三次文艺论争:•一是迎战新月派。•二是批判“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三是“文艺自由论辩”•与新月派论战的实质并不在于文学阶级性、人性的有无,而在于无产阶级文学之能否成立。•论战的结果表明“普罗文学”已经是中国文坛强有力的存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是与国民党的御用文人之间的论争。•真正具有理论交锋色彩的是从1931年底持续到1933年的“文艺自由论辩”。这场论辩的挑起人是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和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文艺自由论辩”是左联时期历时最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文艺论战。•通过这次论辩,左翼文坛系统整理了自己的理论,纠正了一些“唯我独尊”的态度,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现代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大量扩充读者,完成对社会成员精神生活的组织。“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倡导,到左联时期发展为文艺大众化的三次讨论。•第一次在1930年前后。•第二次在1932年前后。•第三次在1934年。第二节激昂的左翼诗歌•一、无产阶级诗歌的开山鼻祖——蒋光慈•二、左联五烈士:•胡也频•殷夫•1932年9月中国诗歌会。•左联诗歌初步完成了从先锋到大众的过渡,而且以它的坚定不屈的姿态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第三节浪漫化的革命小说•一、蒋光慈——早期“普罗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少年漂泊者》•蒋光慈小说带动了“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流行。•《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咆哮了的土地》•从“革命陪衬着恋爱”,到“革命决定了恋爱”,再到“革命产生了恋爱”,它们给经过“五四”个性解放以后“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一代知识青年指出了一条既能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又能体验到人生浪漫乐趣的五彩斑斓的道路。叙事抒情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修辞结构等方面的粗陋幼稚,而这恰恰体现出无产阶级文学的美学特征。•革命浪漫谛克的小说试图超越“五四”模式的“客观写实”和身边琐事,重视文学“组织生活”的社会实践功能,但未免将这种功能夸大到极端,以致出现了观念大于形象的艺术失衡。•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第四节转向写实的左翼小说•浪漫化是革命小说促使现代文学关注火热的现实斗争、复杂的社会变迁,推动现代文学进入一个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的叙事时代。•转向写实的趋势在左联成立前后就已经开始,到1933年茅盾的《子夜》出版,达到高峰。•一、丁玲•(一)丁玲早期创作:•《梦珂》,1927年12月10日,《小说月报》18卷12号。•《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10月,《小说月报》19卷1号。•《暑假中》,1928年5月10日,《小说月报》19卷5号。•《阿毛姑娘》,1928年7月10日,《小说月报》19卷7号。•·1928年10月,开明书店出版《在黑暗中》收入以上4篇小说。•1、早期小说的主题:•●女性的情欲。她是近代中国文学中最早而且尖锐提出关于“女人”的本质、男女的爱与性的意义问题的作家。•●女性的孤独。丁玲作品的出发点是面对人的孤独(北岗正子)。“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我真愿意这种时候会有人懂得我,便骂我,我也可以快乐而骄傲了。”•●女性的逃亡。它象征现代觉醒的女性反抗男权的胜利,也隐喻无法撼动男权秩序的现实败北,也寄予着现代女性执着的自我解放追求。•2、早期创作成就:•被誉为描写“MODERNGIRL”的天才作家•大胆、率直的女性心理的描写•●描写“MODERNGIRL”的天才:•她表现的女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近代女子”的姿态,是其他女作家创作中所少有甚至没有的,这种女性具有浓厚的“世纪末”病态气质。•“陷于怀疑苦闷的,和心意常常被悲哀锁住着,专门寻欢求乐的倾向,要算第一了”。•从“世纪末”的颓废所生的变质者,第一,肉体上已有和常人不同的特征,自我观念很强,容易为一时的冲动所动摇。第二个特征,容易动情绪,对于毫不相干的事,笑着哭着。第三特征,依其人的周围状况,或为厌世悲观,或对宇宙人生的种种恐怖心,常常象困惫,倦怠,烦闷。第四的特征,活动上表现很忧郁的状态。第五的特征,作无止境的梦想,不能注意于一事,来判断追求统一思想的脑力,因此专耽于漠然,暧昧,无顺序,断片的妄想。第六是怀疑的倾向,对于种种问题,怀抱疑惑,诠索其根底,而不得解决烦闷者。最后一个特征是神秘狂,即Mysticaldelirium的状态。(钱谦吾《丁玲》,1931年《现代中国女作家》)•是一种时髦女子与享乐者,专求物质、官能的享乐,沉湎在奢侈放纵的生活里。(祝秀侠)•《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我真不知应怎样分析出我自己来。有时为一朵被风吹散了的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但看到一个二十多的男子(苇弟其实还大我四岁)把眼泪一颗一颗掉到我手背时,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的笑了。苇弟是从东城买了许多信封来我这里玩,为了他很快乐,在笑,我便故意去捉弄,看到他哭了,我却快意起来。•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但当他走后,我真又想能抓回他来,只请求他一句:“我知道自己的罪过,请不要再爱这样一个不配承受那真挚的爱的女人了吧!”•莎菲作为摩登女子的特征:•莎菲像“孙舞阳”等“ModernGirl”一样,都有着现代都市颓废文明的特征:享乐主义与道德虚无主义共同造成的生命意识,使她们成为“胃的奴隶”与“色的奴隶”,成为放纵自我的情欲追逐者。•莎菲“还不是完全资本主义化的”。“在她的创作里面,是找不到最富丽的新装,看不见不断变幻着光色的跳舞场,也看不见金醉纸迷的大宴会;同时,也没有家备的Motorcar,自动的电话机,金刚钻,画眉笔,以及香槟酒”。•她是二者的混合物,既厌恶颓废的色欲又渴望放纵它。•莎菲“苦闷”的文学意义:•莎菲的“苦闷”隐喻启蒙主义与颓废主义的文明冲突,或者说,表达了启蒙主义遭到颓废文明挑战与侵袭的历史痛苦。这样,莎菲作为一个“ModernGirl”形象的审美意义,就不是反抗传统的“五四”时代意义的现代女性,也非新感觉派作家与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而是一个启蒙文明向颓废文明衍变中的“历史中间物”,既时髦又守旧的行为与心理造就了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价值。•大胆、直率的女性心理描写:•丁玲初期作品中大半是以具有近代教养、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的感受性而又无法找出人生的明确目的和方向,因而郁闷烦恼的年轻女性为主人公。她们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敏感地觉察到了时代闭塞的状况,略微沾染了世纪末的颓废,在官能和理性的葛藤中痛苦烦闷而又无能为力,浪费着自己年轻的生命。一方面,她们爱孤傲,又眷恋人间,另一方面,又切望为人所爱,为人所理解。她们有这些青年时期特有的矛盾心理,即对异性的官能的恋情,而这又与高贵的精神欲求又互不相容的轧轹。但是她们又确信肉体的官能的欲求本身是人的正当要求,甚至是美好的,在这些欲求中,人实现自己的人性,所以不应该回避或蔑视。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丁玲比她先辈或同辈中的任何一位作家(不论男女)都出色。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如此大胆地从女主人公的立场寻求爱与性的意义,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丁玲是第一人。•女性内在情欲的描写:•“今夜我简直狂了。语言,文字是怎样在这时显得无用!我心像被许多小老鼠啃着一样,又象一盆火在心里燃烧,我想把什么东西都摔破,又想冒着夜气在外面乱跑去,我无法制止我狂热的感情的激荡,我便躺着在这热情的针毡上,反过去也刺着,翻过来也刺着,似乎我又是在油锅里听到那油沸的响声,感到浑身的灼热……为什么我不跑出去呢?我等着一种渺茫的无意义的希望到来!哈……想到那红唇,我又癫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他的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却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风仪来煽动你的心。我抬起头去,呀,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了。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身体的色情化描写:•“表哥坐在一个矮凳上看梦珂穿衣,在短短的黑绸衬裙下露出一双圆圆的小腿,从薄丝袜里透出那细白的肉,眼光便深深的落在这腿上,好象另外还看见了一些别的东西。”(《梦珂》)•二、左翼阶段的创作(1928—1937):•●转向阶段的创作:《韦护》与《一个人的诞生》•《韦护》(长篇小说),1929-1930年作,《小说月报》1930年1月/521卷1-5号。1930-9,大江书铺出版。•《一九三O年春上海一》(中篇小说),1930-6作,1930-9-10《小说月报》21卷9号。•《一九三O年春上海二》(中篇小说),1930-10作,1930-11/12-10《小说月报》21卷11/12号。•《一个人的诞生》,1931-5,新月书店出版,收入以上2篇。•文学转向:落入“光赤式的陷阱”:•蒋光慈的《野祭》、《菊芬》开创了革命与恋爱冲突的小说主题模式。《韦护》以瞿秋白的生活为原型,描绘了一个革命者心中的矛盾与苦闷:爱情生活与革命生活无法调和的苦恼。•《一九三O年春上海》表现左倾青年抛却世俗幸福而追求革命的进步意识。•小说叙事结构发生新变,由早期的心理小说形式转向故事情节。小说缺乏现实生活色彩,故事情节枯燥、概念化。•(一)文学转向的成就——新的小说•冯雪峰《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水〉》说:“《水》引起读者的赞成,无疑义的是在:第一,作者取用了重大的巨大的现时的题材。但是,最主要的还在:第二,在现在的分析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正确的坚决的理解。第三,作者有了新的描写手法,在《水》里面不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水》的最高价值,是在最先着眼到大众自己的力量,其次相信大众是会转变的地方。这些,在知识分子的作家是往往不能办到,因为他们最会蔑视大众。小说的开始,就是大众英勇的和洪水抗斗的一幕,大众用原始的巨力和自然斗争,小说结尾的时候,则是灾民大众和饥饿斗争,用开始向于组织的力量和剥削者及其机关枪斗争。每一个地方,却显示灾民的农民大众的自己的伟大力量,只要这个力量将能救他们自己!•新的小说家,是一个能够正确地理解阶级斗争,站在工农大众利益上,特别看到工农劳苦大众的力量及其出路,具有唯物辩证法的作家。这样的作家所写的小说,总算是新的小说。•《水》的意义:首先,它确是新的小说的一点萌芽;其次,它将要证明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的作家,可能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新的作家,只要他理解了新的艺术的主要条件,而逐渐克服着自己;而一个“半新的作家”,有时的确往往不能为真的新作家,如果他不理解新艺术的主要条件,不厉行自己的清算。•(1932-1-20《北斗》2卷1期)•(二)文学转向的成就——作风时常变换•她的第一篇小说《梦珂》发表,就惊骇了世人的耳目,而被许为新人,接着不时地有新作发表,作风是时常地在变换,而每个变换,却像给这社会投下了一颗炸弹。•《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作风清新明快,一直保持到《母亲》。初期作品里,充满着享乐的气氛,悲哀的气氛,肉的气息,颓废的情调
本文标题: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17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