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2010-我的北京生活
(注:图为北师大学生宿舍。我住在右边那一栋。九月北京的天空很蓝,现在则是阴冷而灰暗的。那天,雪突然下了五分钟,然后又突然消失了。)雪下在北京之外,北京之外的雪比北京更大,也更让人想念。把心坐下来,一切都仿佛门外阴冷的寒风,成为身外的念想。我无法徒步丈量北京到安庆的距离,那是火车或飞机的行程,穿过平原和丘陵,或穿过云层,历时十八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而此刻我坐下来,静下来,便开始了往返的精神旅程,不需要排队,也不需要等候,没有距离,也没有黑夜与白昼,一如2010年悄无声息地过去,没有怎样的悲喜,也没有怎样的忧伤。不知不觉,在安庆已呆了十二年,我好像也已习惯了那里慵懒得有些贫瘠的生活,到市民广场散散步,到菱湖公园看看荷花,到学校的红楼前赏赏雪景,和朋友们喝喝酒,聊聊虚无的文学,发发廉价的牢骚,时间就倏忽而过了。当而立之年的我以故乡罗岭作为参照眺望北京的时候,映照出的北京似乎离我无比遥远。所以,来北京之前,北京于我简直就是一个宽阔无边的梦想,既闪烁着五颜六色的霓虹,也漂浮着灰暗的尘土,它见证了许多人从无到有的奋斗,也旁观了我母亲“违法犯罪”的悲凉,它处处透露着现代甚至后现代的冷漠,却又念念不忘乡土的光晕。而当我真的身处其中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它只是一个城市,一个更大更包容也更繁乱的城市罢了。在这个城中,每个人都只是一只蚂蚁,都只是公交车上的那0.125平方,都在追赶理想的生活,或是被疯狂的生活所追赶。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我像一尾长江的鲫鱼,瘦瘦地穿梭于人群之中,或是那些悬挂的巨大的海报之下。除了去教室和食堂,更多的时候我就呆在宿舍里,看书,或写论文。原本空荡荡的书架,现在已无空隙,中外大师们相互挤靠在一起,我看着他们,油然而生敬意。当然,我也想起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他们是否也像我这样,正过着这种简单而忙碌的生活?他们或许还记得我,又或许早已忘却了吧,就好像我埋头于文学理论的海洋里,突然一抬头,发现海面上竟没有一艘名叫“文学”的船。我的心沉在海底,而我却必须在这漫无边际的海洋里艰难泅渡,岸或许是存在的,然而我尚未看见,又或许没有岸的地方其实就是彼岸吧。每个人都在选择,都在摸索,看不见的,不一定是歧路,而正走着的,也未必是坦途。最初我很畏惧坐地铁,因为感觉那呼啸的声音带走的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的生命似的。而当我和与那些更匆忙的、更底层的生命坐在一起的时候,我又感觉其实我的生命在两千万人口的北京根本是无关紧要的,所有的地铁都并非开往春天,一旦车门打开,所有的人都将涌向结结实实的生活,从地下走向地上。相似的,当我在国家图书馆里穿行的时候,总会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甚至从很遥远的地方来,为的只是查阅一个条目或是寻找一本难得一见的旧书。在喧嚣之外,国图的静谧又似乎成为了一种缓慢而无声的抵抗,而我总禁不住为这样的静缓而感动。静下来,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我曾这样说过,然而,在欲望遍地、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又有谁能真正抵达这样的宁静?几乎每天我都要从“先师鲁迅”的头像前经过,他安安静静地仰望着中国更高远的地方,沉默似乎不是他的本性,而现在,他只能选择沉默,“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他看不见我,而我自然也还无法真正理解他的沉默与空虚,我只是从他面前经过,偶尔停下来,想想这句话,然而安静地告别。他身后的灌木丛上经常晾晒着隔壁宿舍楼谁的棉被,我不知道这朴素温暖的日常生活是否和他的空虚格格不入。朴素温暖的生活是我们所向往的,而沉默和空虚却也是我们不得不承受的生活的馈赠,我感谢这样馈赠,正如我默默感谢安庆以及许多人,是它们/他们让我理解什么是“生活”。突然想起那个秋天的下午,阳光照耀着校园里成排的银杏树,一个女生在相机前装模作样地捧起一把银杏叶,抛向天空。杏叶飘飘洒洒,光线穿透茎脉,像一幅缓慢流动的图画。我知道,等所有的银杏叶都落了的时候,北京的秋天也就结束了。现在,我还记得那样的美,估计冬天也快过去了吧……1600字/2010-12-27
本文标题:2010-我的北京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3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