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PU的发展趋势1.技术发展趋势(1)工艺的影响。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微处理器基本上都是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在发展。根据世界半导体行业共同制订的2003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及其2004年更新,未来15年集成电路仍将按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预测到2010年,高性能CPU芯片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将超过20亿个(到2018年超过140亿个)[4]。半导体技术的这些进步,为处理器的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无论是晶体管的数量和种类)来实现更高性能的芯片,从而有可能在单个芯片上创造更复杂和更灵活的系统。随着晶体管集成度的越来越高、频率和计算速度的越来越快,芯片的功耗问题、晶体管的封装、芯片的蚀刻等越来越难以处理。这些因素使得摩尔定律本身的发展及其对处理器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首先,根据上述的路线图,摩尔定律指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变缓,由原来的1.5年一代变为2-3年一代。除了技术本身的难度增加以外,集成电路生产线更新换代的成本越来越昂贵,生产厂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收回生产线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处理器主频正在和摩尔定律分道扬镳。摩尔定律本质上是晶体管的尺寸以及晶体管的翻转速度的变化的定律,但由于商业的原因,摩尔定律同时被赋予每1.5年主频提高一倍的含义[4,5,6]。事实上过去每代微处理器主频是上代产品的两倍中,其中只有1.4倍来源于器件的按比例缩小,另外1.4倍来源于结构的优化,即流水级中逻辑门数目的减少。但目前的高主频处理器中,指令流水线的划分已经很细,很难再细分。例如,PentiumIV的20级流水线中有两级只进行数据的传输,没有进行任何有用的运算。另外,集成度的提高意味着线宽变窄,信号在片内传输单位距离所需的延迟也相应增大,连线延迟而不是晶体管翻转速度将越来越主导处理器的主频。功耗和散热问题也给进一步提高处理器主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摩尔定律将恢复其作为关于晶体管尺寸及其翻转速度的本来面目,摩尔定律中关于处理器主频部分将逐渐失效。此外,虽然集成度的提高为处理器的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来实现更高性能的芯片,但处理器复杂度的增加将大大增加设计周期和设计成本。针对上述问题,芯片设计越来越强调结构的层次化、功能部件的模块化和分布化,即每个功能部件都相对地简单,部件内部尽可能保持通信的局部性。(2)结构的影响。在计算机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工艺技术的发展和结构的进步相得益彰,推动着计算机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发展给结构的进步提供了基础,而结构的进步不仅给工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同时也是工艺技术发展的动力[3]。在过去60年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每20年左右就出现一个较大突破,已经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又由简单到复杂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最早期的处理器结构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做得很复杂,一般都是串行执行;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处理器结构变得复杂,流水线技术、动态调度技术、CACHE技术、向量机技术被广泛使用,典型的代表如IBM360系列的机器以及Cray的向量机;RISC技术的提出使处理器结构得到一次较大的简化;但后来随着工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多发射技术的实现,RISC处理器的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以Intel和HP为代表研制的EPIC结构的实现并没有从根本上对处理器结构进行本质简化。在上述过程中,每一次由简单到复杂的变革都蕴涵着进一步简化的因素,例如在早期的复杂处理器CDC6600以及Cray向量机中,已经有了只由load和store进行访存的概念,IBM360/91中的Tomasulo算法被后来的RISC处理器普遍使用。同样,每一次由复杂到简单的变革,也蕴涵着再次复杂的基础,例如RISC结构的特点使得它可以充分利用多发射以及乱序执行来提高性能,而多发射和乱序执行又会增加处理器的复杂度。以近年来RISC微处理器结构没有大的突破为标志,RISC结构已经成熟。现在的RISC微处理器普遍能允许几十到上百条指令乱序执行,如Alpha21264处理器的指令队列最多可以容纳80条指令,MIPSR10000为32条,HP8700为56条,POWER4为200多条,PIV为106条(PIV处理器虽然指令系统是CISC,但内部的微操作则具备了很多RISC的特征)[7,8,9,12,13]。目前,包括超标量RISC和EPIC在内的指令级并行技术使得处理器核变得十分复杂,通过进一步增加处理器核的复杂度来提高性能已经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以下原因,通过结构的方法细分流水线来提高主频的方法将来很难再延续下去:一是不可能使用少于6-8个FO4(等效4扇出反相器)产生出波形好的时钟脉冲;二是随着流水级的增加流水线结构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三是由封装承受能力引起的热包封限制使得难以实施很深的互连流水线结构;四是结构和电路的创新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减轻给互连RC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不太可能直接改善频率响应。目前的高主频处理器中,一级流水级只有10-15级FO4的延迟,考虑到控制流水线的锁存器本身的延迟,实际留给有效处理工作的逻辑只有6-9级FO4,已经难以再降低。因此,传统的高主频复杂设计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障碍,需要探索新的结构技术来在简化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摩尔定律提供的片内晶体管,以进一步提高处理器的功能和性能。(3)功耗问题。随着主频的不断提高,功耗问题越来越突出。现代的通用处理器功耗峰值已经高达上百瓦。例如,Alpha21364为100瓦,AMDOpteron是90瓦,Intel的安腾2已超过100瓦。相应地,主板上向CPU供电的电流已接近100安培,跟发动汽车时蓄电池需要供出的电流差不多。最近,Intel公司利用90nm工艺重新实现了Pentium4(简称P4)。但新的P4竟然和原先用0.13微米工艺制造出来的P4跑一样高的主频(不超过4GHz)。这主要是因为Intel没有办法把芯片在高频工作时的功耗降下来,如果进一步提高主频,芯片的功耗太大,芯片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片内温度升高,反过来导致芯片的性能和芯片的稳定性下降。有的发烧友通过提高芯片电压并在芯片上加了异常复杂的散热和冷却装置后,已经把P4超频工作到6.5GHz了(当然这种工作状态是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的)。事实上,超过150瓦的功耗,无论是目前芯片的封装还是主板的供电能力,都已经难以为继了。在移动计算领域,功耗更是压倒一切的指标。因此如何降低功耗的问题已经十分迫切。CMOS电路的功耗与主频和规模都成正比,跟电压的平方成正比,而主频在一定程度上又跟电压成正比。降低功耗需要包括工艺技术、物理设计、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共同努力。如果说传统的CPU设计追求的是每秒运行的次数(performancepersecond)以及每一块钱所能买到的性能(performanceperdollar),那么在今天,每瓦特功耗所得到的性能(performanceperwatt)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指标。因此,必须探索新的结构,通过包括工艺技术、物理设计、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的共同努力来降低功耗。(4)应用的变化。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处理器性能的提高主要是为了满足科学和工程计算的需求,非常重视浮点运算能力;而且主频不是很高,功耗的问题不是很突出。随着Internet和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服务和移动计算逐渐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模式,这一新的计算模式迫切要求微处理器具有响应实时性、处理流式数据类型的能力、支持数据级和线程级并行性、更高的存储和I/O带宽、低功耗、低设计复杂性和设计的可伸缩性;要求缩短芯片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周期。此外还应该看到,以个人电脑(PC)为主要应用模式的桌面应用已经逐渐趋向饱和。一方面,对于大部分的桌面用户(如上网、办公、家庭应用等),目前的PC性能已经足够,再通过定义新的应用来提高PC机的用户对性能的要求(象Intel和Microsoft一直做的那样)已经有较大难度。另一方面,使用PC机的人群已经趋向稳定,如果需要大幅度增加计算机的使用人群,就需要通过使用模式等的革命大幅度降低计算机的购买和使用成本。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科学计算计算机已经不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但人类对科学计算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高性能计算技术在航空航天、石油勘探和开发、大范围气象预报、核爆炸模拟、材料设计、药物设计、基因信息学、密码学、人工智能、经济模型、数字电影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和动态显示,获得实验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结果,从而产生了除了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以外的第三类科学,即计算科学。在上述情况下,需要处理器的结构充分利用集成度的提高带来的海量晶体管资源,在满足新型的网络服务和媒体的应用的同时兼顾传统的科学计算的应用。根据上述工艺、结构、功耗、应用等几个方面的趋势,需要对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进行突破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应该是一场由复杂到简单的变革,应该面向网络服务和媒体的应用,应该考虑低功耗的要求,应该采用层次的结构简化物理设计的复杂度。目前,片内多处理器及多线程技术作为较好符合上述趋势的处理器结构技术正在成为处理器体系结构设计的热点。2.国内外现状目前国外高性能微处理器的研制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研制高性能处理器的公司在市场的洗牌中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二是单处理器性能的继续提高在主频、结构、功耗等方面都碰到了明显的障碍,因此各微处理器公司都纷纷推出多核结构的微处理器。在九十年代末生产主流通用处理器的厂家很多,如Intel、AMD、IBM、HP、SUN、DEC、SGI等公司,形成了在通用处理器市场群雄逐鹿的局面。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市场洗牌,很多公司由于市场原因退出了通用处理器领域。目前,DEC、HP、SGI已经逐渐退出了处理器设计的角逐。最早退出通用处理器市场的是DEC的Alpha处理器。Alpha处理器无论从结构设计还是物理设计的角度都堪称技术的经典,甚至被很多教科书所采用,尤其是Alpha21264采用0.35um的工艺实现四发射乱序执行的结构达到了600MHz的目标,现在也很难找到另外一支队伍能做出来。但在处理器市场中一个经验的规律是:技术越先进的公司,越没有市场。在DEC公司实现把同时多线程结构做到极致的Alpha21464过程中,DEC公司就在1998被Compaq收购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Alpha处理器的最早收购者,Compaq公司却比它更早消失。惠普公司在经过一笔富有争议的交易中合并了Compaq公司(这次的交易甚至导致了惠普管理层与包括惠普家族在内的部分股东的长时间的剧烈冲突)却马上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即在扩展基于新的64位构架(IA64)系统生产线的同时,是否还要生产正在走下坡路的另外两个系列的产品(PA-RISC和Alpha)。目前,HP公司已经宣布原Compaq的所有Alpha处理器开发和服务都将逐步中止(至2010年),而原先EV8的开发小组已经完整地被Intel招募了并且马上就投入了IA64架构的研发工作中,Alpha退出历史舞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HP公司自己开发的PA8000系列处理器在2004年1月发布双核的PA8800芯片后也很久没有看到新产品推出[10]。生产MIPS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的SGI公司以2002年宣布停止MIPS18000的研发为标志,也退出了处理器研发的历史舞台。由于连续十几年的亏损,SGI公司已经难以为继。在剩下的几个微处理器生产厂商IBM、Intel、AMD和SUN中,前三者目前还看不到停止研发处理器的迹象,但IBM已经宣布不再对外销售Power系列处理器。SUN公司是否继续研发处理器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雄心勃勃的UltraSPARCV能否取得成功。下面对上述几个公司在多核处理器的研发方面的情况做简单介绍。(1)IBM是最先推出多核微处理器的厂商,在高度自动化的MPU开发工艺上采用0.13微米工艺实现的Power4+已成为多核微处理器的代表性产品。IBM在蓝色基因巨型机中使用自己的双核芯片,奠定了其在多核微处理器研制方面的领先地位。2
本文标题:CPU的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