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1张PPT)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13年谷物产量人均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为524公斤;在苏联工业化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数次饥荒,饿死了1000万人。食品短缺,居民要排长队购买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1932,饥荒中的苏联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通过党内斗争上台并巩固自己地位。(3)苏共二十大(1956年“秘密报告”)项目2.内容农业(重点)工业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物质利益原则,半交半售、价格低廉国家收购谁收购?扩大谁的自主权?生产者仍旧缺乏自主权农业还是集体化仍然忽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不仅如此,由于耕作粗放,垦荒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得寸草不生。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他认为,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发展畜牧业,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了自然规律。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经济政策制定缺乏周密计划和科学的方法3.结局:失败败因:(1)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脱离实际。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对于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乱了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改革的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领导;②坚持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注重发展重工业(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改革重点是工业方面新经济体制失衡的巨人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为美国50%;社会总产值为美40%;农业劳动生产率25%。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苏联兴亡史论》美苏军事力量对比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2.结果(1)改革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国力大为增强。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7.8%8.5%1971~1975年5.7%7.4%1976~1980年4.3%4.4%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2)1975年后经济增长率下降,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的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修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改革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他不重视对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研究,习惯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惧怕重大的改革。……维持现状和粉饰太平,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苏共的主调。”——《苏共的领导集团》3.评价:(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但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梦想在囧途与现实残了思考: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目的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改革内容重点农业重点工业未放弃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失败失败原因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局部调整改革序幕的拉开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任期:1982—1984年)与契尔年科(任期:1984—1985)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均因循守旧,无大兴革。且很快因年老多病而去世。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在这种背景下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1985年4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指出:“国家正处于危机前的状况”,“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全会作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社会主义“革新”方针。这次全会“标志着转向新的战略方针、转向改革,给改革的构想提供了依据”。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此揭开序幕。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20世纪70年代,经济困难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结果不仅党纲中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未能实现。甚至第九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个五年计划规定的较低的目标也未能完成。这一时期,我们的社会发展计划未得到贯彻执行……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未能达到。——戈尔巴乔夫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1)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1971-19751976-19801981-1985社会总产值6.44.23.3国民收入5.73.83.2工业总产值7.44.43.7农业总产值2.51.71.1年均增长率5.73.73.2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2)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3)民族矛盾尖锐(4)苏联面对的国际挑战不断加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80年代初美国率先走出“滞胀”,经济持续增长。1988年戈尔巴乔夫,里根和老布什在纽约合影改革内容问题经济政治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和合资经济存在。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局势失控,苏联解体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思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呢?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3.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1991.12.25苏联解体与现实垮了课堂延伸——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本文标题: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21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4990 .html